【釋義】人的心思像人的面貌一樣,各不相同(故事)。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故事)。
尹何是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家的小臣,有一次,子皮打算讓他去擔任自己封地上的主管(故事)。
許多人提出疑議,因為他們認為尹何沒有經(jīng)驗和能力來管理這么大的地域(故事)。
為此,子皮征求輔助自己執(zhí)政的子產(chǎn)(故事)。
子產(chǎn)說:“尹何年紀輕,恐怕不行吧(故事)。
”子皮不以為然,說:“尹何忠厚、細致,我很喜歡他,他也不會背叛我(故事)。
他雖然缺乏經(jīng)驗,但可以讓他學呀(故事)。
學的時間久了,他也就懂得治理了(故事)。
” 子產(chǎn)反對說:“那不行,大凡一個人愛護別人,總希望對被愛護的人有利(故事)。
現(xiàn)在你愛護一個人,卻把他能力之外的事交給他(故事)。
這好比你讓一個不會拿刀的人去割東西,那會給割東西的人帶來危險的(故事)。
這樣,今后又有誰敢再來給你效勞呢?”接著,子產(chǎn)誠懇地說道:“您是鄭國的棟梁,要是屋棟斷裂了,我們這些住在屋子里的人不是也要遭殃嗎?再舉一個例子說吧,如果您有一匹精致美麗的錦緞,您決不會把它交給一個不會裁衣的人去學著裁制衣服,因為您怕把錦緞給糟蹋了(故事)。
” 說到這里,子產(chǎn)把話引到正題上來:“您連錦緞都舍不得給不會裁衣的人去裁制衣服,卻為什么把大官大邑交給毫無經(jīng)驗的人去擔任和管理呢?您這樣的做法,豈不是把錦緞看得比大官大邑還重要了嗎?大官大邑是用來維護百姓利益的,這比那匹精致美麗的錦緞重要得多了(故事)。
我也從來沒有聽說過不會做官的人能夠借做官的機會來學會做官的(故事)。
”子產(chǎn)見子皮聽了在點頭,又進一層說:“再拿打獵來作例子吧,有個人連馬車也不會駕,弓箭都不會射,他怎么能打到野獸呢?恐怕野獸沒有打著,自己卻要翻車呢(故事)。
管理國家大事也是如此,總要先學會再去當政才能駕輕就熟,處理正確,而不能先當起政來再去學(故事)。
硬是這樣子,必定會造成重大損失(故事)。
” 子皮聽了子產(chǎn)這席話,連連點頭說:“您說得對極了,我太不聰明了(故事)。
衣服是穿在我自己身上的,所以我知道要慎重地選擇人來裁制(故事)。
大官大邑關(guān)系到百姓的利益,我卻非常輕視,真是太鼠目寸光了!”說到這里,子皮向子產(chǎn)拜了一拜,接著又說:“如果不是先生用這番語來提醒我,我就要做傻事了(故事)。
記得從前我曾經(jīng)說過,國家大事依靠你,家事靠我自己就行(故事)。
我向您請求從今以后,連我的家事也聽從你的意見去做!”子產(chǎn)聽了連連搖頭說:“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面各不相同一樣,我怎么敢說你的面貌與我的面貌相同呢?我心里覺得你這樣做得危險,所以據(jù)實相告(故事)。
”子產(chǎn)這話的言外之意是,我心里的想法并不見得與你子皮的相同(故事)。
子皮依靠子產(chǎn)的幫助,把鄭國治理得強大起來(故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iyu/102022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