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yǒu jiào wú lèi]【解釋】類:類別。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quán)利。教育沒有高下貴賤之分!境鲎浴俊墩撜Z·衛(wèi)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1、作為老師我們不僅要為人師表還要記住一句話叫住有教無類。
2、在我們老師心目中總是有教無類的,沒有好學生與壞學生。
3、有教無類的教書育人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
4、一個真正合格的老師不是有教師資格證而是真正做到有教無類。
5、你有教無類的講話讓我聽了之后一直感觸頗深。
6、我們老師教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可以有教無類。
7、老師有教無類的去教書,學生井然有序的學習,才能夠提高我們的成績。
8、孔子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有教無類,嘉惠無數(shù)莘莘學子。
9、持著有教無類的信念,他不顧生活條件艱困,自愿到離島教書。
10、王老師秉持有教無類的理念,盡心盡力地教導學生。
11、不論學生的貧富貴賤,身為一個老師都應一視同仁、有教無類。
12、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推行以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使得許多貧苦人家的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釋義:
有教無類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quán)利.教育沒有高下貴賤之分. 孔子的學生中就是各種階層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張有教無類。
是孔子提出的;正因為他提出這個,他的學生有好的有壞的.什么樣的人都有.72個賢人都是他的學生.
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有權(quán)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但到了孔子的時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這就為私人辦學提供了機會。孔子正是抓住了這一機會,開始了其創(chuàng)辦私學的職業(yè)生涯,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yǎng)“賢才”和官吏,以實現(xiàn)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7]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本義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qū)W,都可以入學受教?鬃拥牡茏觼碜贼、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鬃游樟吮恢性艘暈“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入學,還欲居“九夷”施教,就說明了后一點?鬃拥茏又杏衼碜再F族階層的,如南官敬叔、司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來自平民家庭的,如顏回、曾參、閔子騫、仲弓、子路、子張、子夏、公冶長、子貢等。而平民教育更能體現(xiàn)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zhì)。
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chǔ)是其“性相近也,習相遠也”[8]的人性論。“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決斷。
“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chǔ)和人才來源,對于全體社會成員素質(zhì)的提高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iyu/1021763.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