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解釋】: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1) 學習文學而懶于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2) 讀書要反復的讀不能囫圇吞棗。
3) 我讀書經(jīng)常只是囫圇吞棗的看一遍。
4) 學習不能囫圇吞棗,應該精益求精,只有擁有這樣的態(tài)度,才能在學習上更上一層樓。
5) 我們在學習新的課文時,一定要仔細閱讀,而不能囫圇吞棗。
6) 忽視了語法的作用,片面強調機械模仿和記憶,結果造成囫圇吞棗,死記硬背,不能舉一反三,http:///觸類旁通。
7) 你照我的方法去讀,自然可以融會貫通,不會只是囫圇吞棗而已。
8) 爺爺也不要求這些,因為他本來就講不明白那些詩,只能讓我囫圇吞棗。
9) 我們要借鑒古人鑿壁偷光的精神,學習切不可囫圇吞棗,應該厚積薄發(fā),如老馬識途一般循序漸進。
10) 一飯一粟,來處不易,一本好書的產(chǎn)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們豈可草草讀過,不說對不住作者,就對自己的本身說,也不應囫圇吞棗一般地來讀書。
11)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要讀到內涵,讀到中心才能讀好。
12) 囫圇吞棗地吃食物是個壞習慣。
2016) 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2016) 那種只有一個籠統(tǒng)說法的囫圇吞棗式的教科書,只能使學生"食而不化",難以理解。
15) 每次我看到新的東西,我先是囫圇吞棗,然后在細細琢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iyu/27822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