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詞:農(nóng)歷( 注釋: 1.我國古代歷法之一。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數(shù)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十三個月(383天或384天,閏月在幾月份也沒有一定)。又根據(jù)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jié)氣,便于農(nóng)事。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俗稱陰歷。這種歷法相傳創(chuàng)始于夏代,所以又稱夏歷?舊歷。 2.農(nóng)業(yè)上使用的歷書。 )
反義詞:公歷( 注釋: 陰歷的一種,是現(xiàn)在國際通用的歷法。一年365天,分為十二個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為大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月為小月,每月 30天,二月是28天。因地球繞太陽一周實際為365.24219(太陽年),所以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閏年在二月末加一天,全年是366天。閏年的計算法是:公元年數(shù)用4除得盡的是閏年(如1960年),用100除得盡的是平年(如1900的),用100除得盡用400也除得盡的是閏年(如 2000年)。紀元是從傳說的耶穌生年算起。也叫格里歷,通稱陽歷。 )
西歷( 注釋: 1.見"西歷"。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iyu/31904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