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河豚 拼音:hé tún 注音;ㄏㄜ? ㄊㄨㄣ?
詞性名詞
基本解釋
◎ 河豚 hétún
[fugu;puffer] 東方?的俗稱。體內(nèi)(主要是生殖腺、肝臟和血液)含有類似于箭毒的熱穩(wěn)定毒素。常見的有蟲紋東方?( Fugu Vermicularis )、弓斑東方?( F.ocellatus )和暗色東方?( F.obscurus )。亦作?科魚的俗稱
正是河豚欲上時(shí)。——宋·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引證解釋
亦作“ 河? ”。魚名。體圓筒形,口小,牙愈合成牙板。背部黑綠色,腹部白色,鰭紫紅色。肉味鮮美,肝臟、生殖腺及血液有劇毒,經(jīng)處理后可食用。我國沿海和某些內(nèi)河有出產(chǎn)。 宋 蘇軾 《惠崇春江晚景》詩之一:“?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shí)。” 元 王逢 《江邊竹枝詞》:“如刀江?白盈尺,不獨(dú)河?天下稀。” 明 陶宗儀 《輟耕錄·食品有名》:“水之咸淡相交處產(chǎn)河豚。河豚,魚類也,無鱗頰,常怒氣滿腹,形殊弗雅,然味極佳,煮治不精,則能殺人。” 魯迅 《集外集拾遺·<無題>詩之一》:“歲暮何堪再惆?,且持卮酒食河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iyu/354356.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