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般若
拼音:bō rě 注音:ㄅㄛ ㄖㄜˇ
基本解釋
◎ 般若 bōrě
[prajna;wisdom] 智慧。佛教用語。通過直覺的洞察所獲得的先驗的智慧或最高的知識
引證解釋:佛教語。梵語的譯音。或譯為“波若”,意譯“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為表示有別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譯。大乘佛教稱之為“諸佛之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xué)》:“ 殷中軍 被廢 東陽 ,始看佛經(jīng),初視《維摩?》,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后見《小品》,恨此語少。” 劉孝標 注:“波羅密,此言到彼岸也。經(jīng)云到者有六焉……六曰般若,般若者,智慧也。” 唐 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涅?甘露,承眷而宵流;般若靈音,雜祥以晝引。” 宋 蘇軾 《小篆<般若心經(jīng)>贊》:“稽首《般若多心經(jīng)》,請觀何處非般若。” 清 龔自珍 《發(fā)大心文》:“欲修?那,發(fā)心為先;欲修般若,發(fā)心為先。”一本作“ 智慧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iyu/571776.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