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shī zhāng shī zhì
【近義詞】:失張失致、失張失智、做張做致
【反義詞】:氣定神閑
【成語出處】
1、《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那婆子聽得叫,失張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
2、《警世通言·計(jì)押番金鰻產(chǎn)禍》:娘見那女孩兒前言不應(yīng)后語,失張失志,道三不著兩,面上忽青忽紅。
【成語解釋】形容舉動慌亂,心神不定。
【失張失志造句】那個突發(fā)事件讓大家都有些失張失志,緊張起來。
【失張失志的成語故事】
《警世通言·計(jì)押番金鰻產(chǎn)禍》:一日,計(jì)安不在家,做娘的叫那慶奴來:“我兒,娘有件事和你說,不要瞞我。”慶奴道:“沒甚事。”娘便說道:“我這幾日,見你身體粗丑,全不像模樣。實(shí)對我說。慶奴見問,只不肯說。娘見那女孩兒前言不應(yīng)后語,失張失志,道三不著兩,面上忽青忽紅,娘道:“必有緣故!”捉住慶奴,搜檢她身上時,只嘆得口氣,叫聲苦,連腮贈掌,打那女兒:“你卻被何人壞了?”慶奴吃打不過,哭著道:“我和那周三兩個有事。娘見說,不敢出聲,擷著腳,只叫得苦:“卻是怎的計(jì)結(jié)?爹歸來時須說我在家管甚事,裝這般幌子!”周三不知里面許多事,兀自在門前賣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iyu/652065.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