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yī qiào bù tōng
【成語解釋】
一個心竅都沒有通。語本《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后用“一竅不通”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成語典故】
《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
亡國之主一貫,天時雖異,其事雖殊,所以亡同者,樂不適也。樂不適則不可以存。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雕柱而桔諸侯,不適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huán),截涉者脛而視其髓,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不適也。文王貌受,以告諸侯。作為?室,筑為頃宮,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
【成語注解】
1、比干:商朝人,生卒年不詳。商王紂的叔父,與微子、箕子稱殷之三仁。因諫紂不聽而被殺。
2、不適:不合乎義理。
3、孔子: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圣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后周游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為“至圣先師”,亦稱為“孔子”,不直呼他的名字。
4、竅:孔穴。此指人的心思、心智。
【成語出處】
1、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一折》:“阿,這老爹一竅也不通!樂歌錢是和小娘每吃酒耍子,樂人彈唱伏侍的。”
2、明.張景《飛丸記.第二三出》:“嚴家這個賤人,我到憐他溫柔窈窕,將他做個媳婦,他偏一竅不通,返排出許多架子來。”
3、《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義憤成家》:“這蕭穎士又非黑漆皮燈,泥塞竹管,是那一竅不通的蠢物。”
4、《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譬如此刻叫我做生意,估行情,我也是一竅不通的。”
5、《文明小史.第四二回》:“但是人數多了,自難免魚龍混雜,賢愚不分,盡有中文一竅不通,借著游學到海外玩耍的。”
【成語用法】
一、
語義說明 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頑固守舊”的表述上。
【一竅不通造句】
1、他固執(zhí)到一竅不通,簡直勸不了他。
2、我們老董固執(zhí)得一竅不通,要說服他得多費唇舌。
3、我看他是一竅不通才會反對,得讓他知道事情有多嚴重。
二、
語義說明 比喻人對某事完全不懂。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愚昧無知”的表述上。
【一竅不通造句】
1、現代人對法律常識不能一竅不通。
2、我是個計算機盲,對計算機一竅不通。
3、包粽子我一竅不通,但是吃粽子我行。
4、老王只知埋首書堆,人情交際一竅不通。
5、我對圍棋實在一竅不通,無法陪你下棋。
6、我對數學真是一竅不通,怎么學都學不會。
7、他對做家事一竅不通,連用電飯鍋煮飯都不會。
8、他只是個讀書人,對作生意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9、他說他對音樂一竅不通,可是鋼琴卻彈得這么好。
10、大家以為他對國劇一竅不通,那知他竟是個大行家。
辨識
【近義詞】:蒙昧無知,一無所知
【反義詞】:無所不知
辨似:
形音辨誤
同 “一竅不通”及“一無所知”都有完全不知道的意思。
異 “一竅不通”側重于心智方面的不通達;“一無所知”側重于對具體事實的不知情。
一竅不通 一無所知 辨似造句
他固執(zhí)到一竅不通,簡直勸不了他。
你對他一無所知,怎可放心讓他負責這些事?
【參考詞語】:一隙不通
【漢語拼音】: yī xì bù tōng
【成語解釋】:義同“一竅不通”。見“一竅不通”條。
【成語解釋】:
1、明.宋應星《野議.學政議》:“試就今日青衿而概數之,百人之中,貫通經書旨趣成文可觀者,十人而止;……而書旨、文字一隙不通者,百人之中,不下三十人。”
【參考詞語】:不通一竅
【漢語拼音】: bù tōng yī qiào
【成語解釋】:猶“一竅不通”。見“一竅不通”條。
【成語解釋】:
1、清.馮班《鈍吟雜錄.卷五》:“按此一段漏略疏淺之甚,?星宿而遺羲娥,知此人胸中不通一竅,不識一字,東牽西扯而已。”
【一竅不通的成語故事】
商朝末年,紂王沉溺酒色,設酒池肉林,不理朝政,殺害許多直言進諫的忠臣,導致國勢危在旦夕。紂王的叔父比干,是當時的賢人,他看到紂王如此荒淫無道,十分痛心,便勸諫他力圖振作,遠離酒色,造福天下百姓。紂王不聽,反而以賢人的心七竅皆通的傳說為借口,要借比干之心來看看,便將比干處以挖心酷刑。孔子針對這段歷史,很感嘆地說:“紂王的心智如果有一竅可通,比干就不會死了。”由此說明,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便是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后來“一竅不通”這句成語,就從《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中所載的孔子的這段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iyu/71885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