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反客為主的典故:先聲奪人居上方

編輯: 詞語庫 關鍵詞: 詞語典故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釋義】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歷史典故

三國時,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敗退,無力反擊,大有坐以待斃之勢。以劉備個人的力量,絕對無法與曹操相抗衡,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與江東的孫權聯(lián)手。此時,諸葛亮自愿出使江東做說客。

諸葛亮見到孫權,只字不提聯(lián)吳抗曹的請求,他知道孫權絕不會輕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于是刺激孫權,勸他投降。

孫權聽完諸葛亮一席話,雖然不高興,但不露聲色,反問道:“照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諸葛亮針對孫權的質問,答道:“你知道齊王田橫的故事嗎?他忠義可嘉,為了不服侍二主,在漢高祖招降時不愿稱臣而自我了斷,更何況我主劉皇叔乃堂堂漢室之后。欽慕劉皇叔之英邁資質,而投到他旗下的優(yōu)秀人才不計其數(shù),不論事成與不成,都只能說是天意,怎可向曹賊投降?”

雖然孫權決定和劉備聯(lián)手,但面對曹操八十萬大軍的勢力,心里還存在不少疑惑。諸葛亮看出這一點,進一步采用分析事實的方法說服孫權:“曹操大軍長途遠征,這是兵家大忌。他為追趕我軍,輕騎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強弩之末’。且曹軍多系北方人,不習水性,不慣水戰(zhàn)。再則荊州新失,城中百姓為曹操所脅,絕不會心悅誠服,F(xiàn)在假如將軍的精兵能和我們并肩作戰(zhàn),定能打敗曹軍。曹軍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這是難得的機會。”

于是,孫權同意諸葛亮提出的孫劉聯(lián)手抗曹的主張,這才有了后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zhàn)。

【成長心語】

人總是欺軟怕硬的,遇到弱小的一方總是喜歡欺負,非得把對方逼到無路可退的境地。這是人的一種劣根性。如果你居于弱勢地位,當對方不肯輕易順你,甚至表現(xiàn)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時,你可以一開始就以“恐嚇”壓制住對方,讓對方屈從和改變主意,這樣你就可以反客為主,占據(jù)主動地位;钪褪且环N對抗,如果你不想被對方壓倒,你就得先聲奪人、反客為主,時刻占據(jù)上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iyu/75043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