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過其門不入
出處:《孟子·離婁下》和《·夏本紀》。
意思:三次從家門口經(jīng)過而沒有進去。形容不辭辛苦地為民造福。 讀書筆記
“上古堯時,洪水橫流,給人民帶來很大的災難。堯命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舜攝行天子之政,殺鯀于羽山。又推薦鯀子禹代替其父進行治水。禹決心研究出治水辦法,勞身焦思,到處奔走,在外十三年,三次經(jīng)過家門都沒進去。他采用因勢利導,引水入海的方法,終于治住了洪水。”
在遠古時代,洪水泛濫,人們經(jīng)常受到洪澇的侵害。在堯帝當政的時候,又發(fā)生了一場可怕的洪水災害:大地上一片汪洋,房屋被沖塌,田地被淹沒,死人成堆;人們扶老攜幼,到處漂泊逃難。堯看到人民如此受苦,心里憂慮不安,就派鯀去治理洪水。鯀帶領大家治水,采用擋阻的辦法,哪個堤岸沖了補哪個,結果擋來擋去,這邊的擋住了,那邊的又沖垮了,勞民傷財了9年,一無所成。 讀書筆記
舜做了部落的首領后,他看鯀治水毫無起色,耽誤了大事,就下令撤了他的職,流放到羽山;又命令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深知治水的事事關重大,治不好也會丟掉身家性命?墒,眼看著洪水如此肆虐,人們苦不堪言,禹就勇敢地接受了這個重任。他認真總結了父親失敗的教訓,感到用堵的辦法是行不通的,于是大膽地設想了一個與父親背道而馳的治水方案——疏通河道,順其流勢,將水引走。
方案制定后,禹決定走遍天下,察清地勢,探明河道,引水下流。他帶領大批助手,踏遍了鬧水災的9個州,測量好地勢高低,分別豎立木樁作為標記。那時,大多數(shù)地方荒無人煙,禹風餐露宿,經(jīng)常冒著大風大雨,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奔走。
然后,禹根據(jù)調查得來的資料,從水災最嚴重的地區(qū)開始治水。禹和大家一起,用石斧、石刀等簡陋的工具挖河修堤。他的手上長滿了老繭,腳底長滿了腳墊,臉也顧不得洗,經(jīng)常蓬頭垢面。由于長年累月地泡在水里,他的腳指甲都脫落了,人們看到了都感動得落淚。 內容來自
為了治水,禹到了30歲還沒有結婚,后來和一個叫女嬌的姑娘結婚了,婚后剛4天,他就告別新婚的妻子,忙于治水去了。
讀書筆記
13年,3次經(jīng)過家門都沒顧得上進門看一看。第一次經(jīng)過家門口,他聽到自己新生的兒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產的痛苦也正在呻吟,他的助手都勸他進去看看。禹也多想進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緊的事要辦,怕耽誤工作,硬是沒有進去。
第二次經(jīng)過家門時,禹的兒子已經(jīng)能叫爸爸了。小家伙在媽媽懷里使勁叫著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兒揮揮手就過去了。第三次,禹經(jīng)過家門時,兒子已經(jīng)10多歲,他跑過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禹撫摸著兒子的頭,叫兒子轉告媽媽,等治好水后再團圓,又地離開。
13年后,禹歷經(jīng)千難萬險,開溝修渠,終于戰(zhàn)勝了洪水的災害,促進了農業(yè)發(fā)展,使百姓能安居樂業(yè)。禹因為治水有功,被舜立為君位的繼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個君主,所以歷史上稱他為夏禹或大禹。
大禹當上部落聯(lián)盟首領以后,仍然不貪圖享樂,他不辭辛苦地到各地去巡視,為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iyu/76718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