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要認真理解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切勿囫圇吞棗。
2) 他只是把這首詩囫圇吞棗地背下來了,至于什么意思一點兒也不清楚。
3) 理解膚淺是因為看書時囫圇吞棗,所以我們要認真讀書,反復思考。
4) 不懂得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圇吞棗。
5) 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6) 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圇吞棗。
7) 培訓講課有點粗糙,囫圇吞棗,還得回家好好研究。
8) 要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提倡積極思考,反對不求甚解,囫圇吞棗。
9)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要讀到內涵,讀到中心才能讀好。
10) 行為主義的交替反應之說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圇吞棗之弊。
11) 我們囫圇吞棗地吃了幾口就出門了。
12) 我讀書經常只是囫圇吞棗的看一遍。
13) 我們要細心體會課文的意思,不能囫圇吞棗。
14) 他囫圇吞棗地把晚飯塞下肚,好像三天沒吃過東西似的。
15) 張老師告訴我們,學習上不要囫圇吞棗,生吞活剝別人的理論。
16) 讀書,學習要善于思考,囫圇吞棗會收效甚微,是一種不良習慣。
17) 讀書要反復的讀不能囫圇吞棗。
18) 我們讀書不要囫圇吞棗,要細細品味其中的好詞好句。他向來做事都是張冠李戴,三心二意。
19) 學問二字,學是學,問是問。要多問,不可再囫圇吞棗了。
20) 囫圇吞棗地吃食物是個壞習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iyu/79847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