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本來
拼音:běn lái 注音:ㄅㄣˇ ㄌㄞ?
詞性:形容詞
近義詞:從來、歷來、原先、原本、原來、向來、正本、素來
基本解釋
◎ 本來 běnlái
(1) [from the beginning]∶從一開始
(2) [originally]∶向來,原來
(3) [at first]∶原先;先前
(4) [of course]∶理所當(dāng)然
引證解釋
1. 原來,向來。 三國 魏 曹操 《選舉令》:“事本來?郎統(tǒng)之,令史不行知也。” 唐 白居易 《白發(fā)》詩:“況我今四十,本來形貌羸。” 宋 陸游 《題梁山軍瑞豐亭》詩:“本來無事只畏擾,擾者才吏非庸人。” 明 王守仁 《傳習(xí)錄》卷中:“然知行之體,本來如是,非以己意抑揚其間。” 楊朔 《京城漫記》:“這地方在 北京 南城角,本來是京城有名的風(fēng)景區(qū)。”
2. 指人本有的心性!缎咽酪鼍墏鳌返诙换兀“你去走一遭,回來也誤不了你的正果。但不可迷失了本來,墮入輪?之內(nèi)。” 黃人 《<小說林>發(fā)刊詞》:“心理之辟,尤在昧厥本來。”
3. 謂本有心性沒有泯滅。 唐 寒山 《詩》之二七七:“萬機俱泯跡,方識本來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iyu/802986.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