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ǎcǎojīngshé
【說明】:打了地上的草,驚動了草中的蛇。原比喻處分了甲而使乙有所警惕。后多比方做事不秘密謹(jǐn)嚴(yán)而轟動了對方。
【出自】: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dāng)涂宰,頗以資產(chǎn)為務(wù),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示例】: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九回:“空自去“~”,倒吃他做了四肢,卻是不好!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多用于否認(rèn)句
【褒貶】:貶義詞
【英語】:actrashlyandalerttheenemy;beatthegrassanddrivethesnakeaway;beatthegrassandthesnakewillbestartled;
打草驚蛇的近義詞操之過急 泄漏風(fēng)聲 因小失大 輕率從事
打草驚蛇的反義詞謀成于密 引蛇出洞 謹(jǐn)小慎微
打草驚蛇造句公安干警有時(shí)會采用打草驚蛇的措施引“蛇”出洞,以便更有力的探明案情。
警方守候多日,就是怕打草驚蛇,讓暴徒溜了。
這件事急不得,名義要裝鎮(zhèn)定,免得打草驚蛇。
為了防止打草驚蛇,探險(xiǎn)隊(duì)不得不膽大妄為地繞過這座大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iyu/90618.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