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一敗涂地_一敗涂地的意思_一敗涂地的故事_一敗涂地造句_一敗涂地

編輯: 詞語庫 關(guān)鍵詞: 成語故事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成語名字】一敗涂地
【漢語拼音】yī bài tú dì
【成語解釋】
“一”,【成語典故】作“壹”。“壹”同“一”。一旦戰(zhàn)敗身死,將會是肝腦涂滿大地。語出《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后用“一敗涂地”形容做事失敗,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
【成語典故】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
劉季乃書帛射城上,謂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劉季曰:“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壹敗涂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擇可者。”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后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
【成語注解】
1、劉季:劉邦(公元前247~前195),字季,沛縣豐邑人,漢代開國之君,也是中國第一位平民皇帝。秦末群雄并起,劉邦亦起兵于沛,沛人擁立他為“沛公”。
2、沛:秦泗川邵之屬縣。故城在今江蘇沛縣東。
3、天下苦秦久矣:天下人苦于秦朝之苛政已久。
4、能薄:能力薄弱。
5、蕭、曹:指蕭何與曹參。蕭何(?~公元前193),西漢沛縣人。輔佐漢高祖定天下,論功第一,封?侯。漢初律令多出于他的手筆。卒謚文終侯。曹參(?~公元前190),字敬伯,西漢沛縣人。與蕭何共同輔佐高祖定天下,封平陽侯。繼蕭何為相,一遵蕭何所制定的規(guī)律,故后世有“蕭規(guī)曹隨”之語。卒謚懿侯。
6、種族:族誅。種,音,家屬親人。族,誅殺遠近親族。
〔參考數(shù)據(jù)〕
另可參考:《漢書.卷一.高帝紀上》
【成語出處】
1、 《漢書.卷一.高帝紀上》:“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一敗涂地。”
2、 《新唐書.卷七八.宗室列傳.永安壯王孝基》:“夏城堅,攻之引日,宋金剛在近,內(nèi)拒外強,一敗涂地。”
3、 宋.陳亮《陳亮集.卷六.酌古論二.苻堅》:“使堅而不退,則晉之計將出于此,而百萬之師一敗涂地,天下之人將以為謀略不世出矣。”
4、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越民考》:“郡民老幼皆號泣曰:『殺我總督官,我尚何生為!』壯者助中軍殊死戰(zhàn),臺軍一敗涂地。”
5、明.張和仲《千百年眼.卷七.晉室所以敗》:“富而不能勞,貴而不能治,一敗涂地,而不復振也。”
6、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九.內(nèi)合.言官論人》:“今(張)江陵功罪,約略相當,身后一敗涂地。”
7、《文明小史.第一七回》:“甲午一役,未及交綏,遽爾一敗涂地。”
8、《紅樓夢.第七四回》:“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能一敗涂地呢。”
9、清.王韜《淞濱瑣話.卷三.真吾鏈師》:“邵母曰:『京江徐氏,昔亦縉紳舊族,今雖少衰,然薄田數(shù)頃,亦足以自活,不謂至此子,而一敗涂地也!谎灾粍賳柩。”
【成語用法】
語義說明 形容做事失敗,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
使用類別 用在“澈底失敗”的表述上。
【一敗涂地造句
1、這回考得一敗涂地,只好下次再來了。
2、合伙做生意,卻各行其事,當然會一敗涂地。
3、昨天的球賽,我隊失誤連連,輸?shù)靡粩⊥康亍?br />4、如果當初我們更加努力,也不至于輸?shù)靡粩⊥康亍?br />5、這次參選,確實準備不周,一敗涂地,并不意外。
6、由于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所以客隊被打得一敗涂地。
7、搞陰謀詭計的人,可能得意于一時,但終將一敗涂地。
8、自從前一場被打得一敗涂地后,這支球隊的氣勢已大為減弱。
9、既然是小企業(yè),就要小心經(jīng)營,否則必落得一敗涂地的下場。
10、如果你只貪圖眼前之利,盲目投資,終究會一敗涂地,不可收拾。
辨識
近義詞】:一蹶不振
反義詞】:百戰(zhàn)百勝,所向披靡,所向無敵,勢如破竹
【參考詞語】:壹敗涂地
【漢語拼音】: yī bài tú dì
【成語解釋】:即“一敗涂地”。見“一敗涂地”條。
1、《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壹敗涂地。”  
【參考詞語】:大敗涂地
【漢語拼音】: dà bài tú dì
【成語解釋】:義似“一敗涂地”。見“一敗涂地”條。
1、宋.陸游〈書賈充傳后〉:“赤壁之役,以魏武之雄,乘破竹之勢,而大敗涂地,終身不敢南鄉(xiāng)。”
2、《聊齋志異.卷五.郭生》:“名小立,遂自以為是,執(zhí)葉、繆之余習,狃而不變,勢不至大敗涂地不止也。” 
【一敗涂地的成語故事
據(jù)《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載,劉邦為沛縣豐邑人,秦末,離開家鄉(xiāng),流亡在外。后因沛縣縣令的號召,帶著上百名徒眾,準備回鄉(xiāng)響應陳涉的起義。但當大批人馬抵達時,縣令唯恐有變,又反悔了,令人將城門關(guān)閉,不讓他們進來。劉邦于是寫了一封給城中父老的信,綁在箭上,射入城里,信中說:“大家苦于秦朝的暴政已經(jīng)很久了,你們?nèi)缃耠m然奉命替縣令守城,但現(xiàn)在各地諸侯都起義了,馬上會來屠城。此時大家只有合力把縣令殺掉,選擇可擔當重任的家鄉(xiāng)子弟取而代之,響應起義的諸侯,才能保全家室。否則就只有接受全家被屠殺的命運了。”于是沛縣百姓殺了縣令,大開城門,迎接劉邦,想推舉他為縣令,但劉邦推辭說:“如今天下正亂,諸侯并起,現(xiàn)在如推舉了不適當?shù)膶㈩I(lǐng),一旦失敗,將會是肝腦涂滿大地的慘況。我不是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是怕自己才能低劣,沒有辦法保全大家。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希望各位另外推選一位能夠勝任的人。”因為大家一致的堅持,劉邦在多次謙讓后,終于接下了沛縣縣令的職位,并帶領(lǐng)群眾繼續(xù)抗秦,把暴秦推翻。后來“一敗涂地”這句成語引申用來形容做事失敗,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iyu/916173.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