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shēn hòu shí fāng gān
【近義詞】:懷才不遇
【反義詞】:脫穎而出
【成語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憐身后識方干。”
【成語解釋】比喻一個人才,生前無人賞識,死后才被重視。
【身后識方干造句】學富五車就要充分發(fā)揮出來,不要成為身后識方干之人。
【身后識方干的成語故事】
據(jù)《隨園詩話》記載:乾隆年間,一位名叫陳浦的老寒士,帶著他的一冊詩稿,請求當時的詩壇巨擘袁枚評閱。袁枚日夕游宴于權貴、詩翁、才女之間,對詩稿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隨手放在一邊。幾年之后想起這件事來,取出詩稿細看一遍,才發(fā)現(xiàn)作者原是一位很有造詣的詩人,詩作水準很高。于是忙著打聽其人的下落,不料,這位老寒士早已在貧病交攻之下黯然死去。袁枚滿懷深情地錄下這位已故詩人的七絕《醉后題壁》,把它收在自己編的《隨園詩話》里:
貧歸故里生無計,病臥他鄉(xiāng)死亦難。
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憐身后識方干!
然后,袁枚凄然地在《詩話》里寫道:“嗚呼!余亦識方干于死后,能無有愧其言哉!”這里說的方干,是唐代的詩人,很有才識。但生性亢直,不肯夤緣求進,科場失意后,便息影山林,郁郁以終。后來,朝廷發(fā)現(xiàn)并承認了他的才干,追認他進士及第,但逝者已矣,已經(jīng)于事無補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iyu/94364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