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dú)
詞語:孤獨(dú)
拼音:gū dú 注音:ㄍㄨ ㄉㄨ?
詞性:形容詞
近義詞:伶仃、孤單、寂寞
反義詞:溫暖
基本解釋
◎ 孤獨(dú) gūdú
[lonely people] 幼而無父和老而無子的人
百姓有不理(不合理)者如豪(同“毫”)末,則雖孤獨(dú)鰥寡必不加焉。——《荀子·王霸》
◎ 孤獨(dú) gūdú
(1) [isolated;lonely]∶孤立無所依附
小車站孤獨(dú)地隱在樹林里。——《筑路》
(2) [alone]∶獨(dú)自一個人;孤單
老漢拄著拐棍,背著草筐,整天孤獨(dú)地躑躅在田野上。——《為了周總理的囑托……》
(3) [friendless;lonely]∶不合群;不喜歡跟人來往
他性情孤獨(dú),幾乎沒有什么朋友
引證解釋
1. 幼而無父和老而無子。《禮記·王制》:“恤孤獨(dú),以逮不足。”《管子·四時》:“論孤獨(dú),恤長老。” 漢 荀悅 《漢紀(jì)·景帝紀(jì)》:“高年者人所尊敬,?寡孤獨(dú)者人所哀憐也。” 宋 葉適 《徐公墓志銘》:“今?寡孤獨(dú)夜宿?堂寒苦,而僦錢無所得。”
2. 孤立無援,孤單無助。《晏子春秋·諫下二》:“勇士不以眾強(qiáng)凌孤獨(dú)。”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滅國下》:“ 魯 大國, 幽 之會 莊公 不往, 戎 人乃窺兵於 濟(jì) 西,由見 魯 孤獨(dú)而莫之救也。” 晉 干寶 《搜神記》卷二十:“ 邛都縣 下有一老姥,家貧,孤獨(dú)。” 宋 曾鞏 《謝杜相公書》:“以孤獨(dú)之身,抱不測之疾,??路隅。” 鄒韜奮 《萍蹤寄語》一:“最偉大的莫過于大眾的力量,只須朝這方向努力,不會感到孤獨(dú)。”
3. 只身獨(dú)處;孤單寂寞。 漢 徐干 《中論·法象》:“人性之所簡也,存乎幽微;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獨(dú)。夫幽微者,顯之原也;孤獨(dú)者,見之端也。是故君子敬孤獨(dú)而慎幽微。” 宋 蘇舜欽 《送韓三子華還家》詩:“早寄別后篇,微吟慰孤獨(dú)。” 明 李贄 《又與周友山書》:“我既無眷屬之樂,又無朋友之樂,?然孤獨(dú)。” 老舍 《駱駝祥子》十四:“雖然 虎妞 能替他招待,可是他忽然感到自家的孤獨(dú),沒有個老伴兒,只有個女兒,而且長得象個男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iyu/971876.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