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史不分家”,史學家們除了記載歷史外,還承擔了一個重要的責任,即建立一種精神力量,使后人能夠模仿、借鑒、學習與傳承。這個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史學家在記錄歷史的同時,或描述、渲染故事場景,或塑造人物形象,將深刻的思想間接地展示給人們,使人們在讀到這些歷史故事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史學家筆下要傳達的思想,化作實用的精神力量。這些精神力量有些是人們的美好品質(zhì),有些是人性的特點,而有些則是可以被人們模仿的方法。這當中,也不缺少催眠的影子。
比如,許多歷史著作中都有對“吳越之爭”的描述,在相關(guān)的文字中,史學家講述了吳越兩輩四個君主間的恩怨,其中關(guān)于吳王夫差,提到了這樣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處南方的鄰居吳國和越國誰都不服誰,兩國的戰(zhàn)爭從公元前544年吳王余祭被越國俘虜暗殺開始,一直持續(xù)了近半個世紀。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駕崩,當時的吳王闔閭乘人之危攻打越國。然而越國早有準備,闔閭慘敗而歸,不久竟然一命嗚呼,吳國的軍事實力也隨之大降。其子夫差背負著父親的恥辱繼位,雖然很想立刻報仇,可畢竟形勢不允許,于是他決定先休養(yǎng)生息兩年,等喘過氣來再教訓越國。
不過,夫差知道自己本性貪圖享樂,而且自制力不佳,害怕自己因平靜的生活而變得頹廢不思進取,于是想了個主意:他命令屬下每天都要在自己最容易松懈的時刻提醒他繼續(xù)努力。早晨,侍從們在他的窗下大聲質(zhì)問:“夫差,你忘記要給你父親報仇了嗎?”在質(zhì)問中夫差立即醒來,痛苦地回答“夫差不敢”,然后迅速起床工作。吃飯時,只要超過一定的時間,侍從們就會撤走碗筷并且質(zhì)問他:“夫差,你忘記你父親的仇恨了?”夫差會立即停止進食去工作。晚上,侍從們也用同樣的方法防止夫差打瞌睡。
故事后來的發(fā)展自然是夫差于兩年后打敗了越王勾踐,從此得意洋洋,變得貪圖享樂不思進取,被越王勾踐在眼皮底下“十年修養(yǎng),十年生聚”后大敗于會稽山。我們從后來的故事中知道夫差其實是一個貪圖安逸、注重享樂的人,但是在這個故事的前段,夫差卻能夠克服自己人性的弱點,一門心思地把精力全部放在報仇強國的事情上,這靠的就是催眠的力量。那么他是怎么應用催眠的呢?
夫差利用自己的君主之便,指揮手下人集體用語言催眠自己——無論走到哪里、無論在做什么,都有人不斷地提醒他不要忘記喪父之恥,這樣不斷地重復,在夫差的潛意識中深深地烙下了要為父報仇的意念。在潛意識的作用下,他放棄了享樂,完全處于“完成復仇大業(yè)”的催眠狀態(tài)之中。并且,夫差這一招可謂一箭雙雕——侍從、屬下在主動催眠夫差的同時,也在進行著自我催眠,因為重復的信息也進入了屬下的潛意識中,使吳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豈有不勝之理?
類似的故事我們可以舉出很多,比如,呂不韋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催眠自己戰(zhàn)勝困難,最后變成了大富翁;蘇秦在一事無成被家人鄙視的情況下,用“頭懸梁、錐刺股”的方式催眠自己學習;史學家司馬遷在身體受刑的情況下,催眠自己完成《史記》的撰寫。當然,史學家在寫這些故事的時候,催眠還沒有作為科學發(fā)展出來,但是我們今天研究這些故事則可以很明顯地發(fā)現(xiàn)其中的催眠因素,這就說明中國對催眠的應用遠早于對之的研究。
千百年來,這些故事已經(jīng)深入人心,人們已經(jīng)或直接或間接地在應用這些技巧,可見其認同度相當高。那么,中國的催眠研究者理應從這些歷史故事中發(fā)掘催眠技巧,相信有如此深厚的歷史機緣,這些技巧會更適合中國人。
自我催眠放松減壓法訓練方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uimian/49107.html
相關(guān)閱讀:與客戶在催眠狀態(tài)中溝通 催眠式銷售的基本技巧
催眠療法還能減肥?
自我催眠原理
學習提升的催眠療法
催眠治療大師?史提芬?紀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