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述
風土人情是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和風俗、氣候、禮節(jié)、習慣等的總稱。記得有首歌唱道:“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國的民族是繁榮的,風土人情更是絢麗多姿的。蘇軾說:“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憋L土人情是一個民族或群體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的集中體現。中華民族源遠流長,豐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始終與民族繁衍相伴隨,百代不絕。北京的景泰藍,天津的泥人張,河南的剪紙,山東的風箏……玉林舞獅,龍川雜技,魯西斗雞,長沙皮影……秦、晉傳來的秦腔晉調,粵地楚國飄忽的鼓韻琴魂……各地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繪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生動的畫卷,風土人情的涓涓細流匯聚成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海洋。
風土人情是語文學習資源的海洋,它在中考試卷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風格獨特的湘西吊腳樓,氣勢磅礴的安塞腰鼓,萬家團圓的除夕夜,北京胡同的四合院,讓人垂涎欲滴的風味小吃,被稱為“東方明珠,華夏一絕”的土圓樓……透過考卷的窗口,我們可以從中體驗獨特的民族風情,品味民族文化的精華,感受民族文化的內涵。風土人情試題是命題者通過精心策劃提供給考生的文化大餐,它讓我們飽餐山河秀色,讓我們吮吸文化乳汁,讓我們沐浴思想光芒。
原題回放
鄉(xiāng)間的廟會林莽
在華北農村,有一種傳統(tǒng)的習俗,每個村子每年都有定時的廟會。相鄰的村子不會同時舉行,在相對的農閑時節(jié),它們各有自己的節(jié)日。
每逢廟會時節(jié),村里張燈結彩,空地上用葦席搭起了戲臺,臺口用彩綢裝飾,大紅大綠的別有一番情趣。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鄉(xiāng)村還沒有電燈,幾只比馬燈大許多的汽燈掛在戲臺上,把鄉(xiāng)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廟會一般是三兩天,每家都有親友從四面八方的村子里趕來,他們套了牛車或牽了毛驢兒,穿上節(jié)日里的衣裳,籃子里的餑餑是點了紅點的。這種走親家,人們稱它為“上廟”。穿了新裝的孩子們把村子裝點得鮮活了起來。商家和小販們也趕了來,為鄉(xiāng)村里的節(jié)日增加了另一種氛圍。廟會上有賣藝的,有賣衣服和布匹的,還有賣居家用品和各種農具的。我記憶最深的是吹糖人,還有賣芝麻糖和甘蔗的。廟會要比人們重視的春節(jié)、八月十五等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更具交往性和商業(yè)性。
在鄉(xiāng)村的那幾年,我和大人們趕過幾次廟會。一早起就等著來接的車了。在鄉(xiāng)間的土路上,木輪的大車上鋪了葦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們搖晃在上面,聽著木軸發(fā)出的吱呀聲和車把式悅耳的吆喝聲。車把式們抱了結著紅纓子的鞭子,有的跟車走在路邊上,有的坐在車轅上。拉車的牲口也在腦門上結了紅瓔珞。人們相互應答著。這是鄉(xiāng)村里一年一度的節(jié)日,它點綴著質樸而平和的鄉(xiāng)村生活。
五歲那年家鄉(xiāng)的廟會在我記憶里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兩件事:一件是自己買了第一本書;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戲”。
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書,一毛二分錢。書中講的是戰(zhàn)國時的故事,書名叫《一鼓作氣》。我被封面上的戰(zhàn)旗和戰(zhàn)車吸引,天天拿著從廟會上買的木刀木槍,編撰著從戲臺上看來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書,我把它保存了許多年。
廟會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戲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聲劃過夜空,老遠就能聽見了。無論春夏秋冬,臺下總是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人。孩子們?yōu)榱丝吹们宄茉缇陀脳l凳占上了地方。開場鑼鼓響過三遍,戲才真的開始了。往往開頭總是一兩段折子戲,然后才是正戲。最吸引孩子們的不是戲的內容,而是那些奇異的戲劇服飾,武將的靠背旗和長長的雉雞翎,花旦的鳳冠,還有丑角的花臉。許多戲的內容都已經忘光了,唯有一場鬼戲至今還深深地印在腦海中。那戲的名字叫《獅子樓》,講的是《水滸傳》中的故事。戲臺上的汽燈都調得很暗,臺上用酒點上了幾簇鬼火,那藍色的火焰后面不時地閃出武大郎青色的臉。我至今還記得,因為恐怖我緊緊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幾簇藍色的火焰跳動得幾乎讓靈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zzw/1300117.html
相關閱讀:2008年中考滿分:《我們是初升的太陽》
梅州2009年中考滿分:戰(zhàn)勝自己(二)
廣東省陽江市中考滿分:朋友,別停下你的腳步
中考滿分:舉手投足之間
龍巖市中考滿分:愛是怎樣讀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