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為長恨歌讀后感范文,大家不妨可以參考下,希望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哦!
印象很清楚,開始讀長恨歌時,是個冬天的雨天。讀完的那天,卻是晴天了。模糊了的人物,仿佛陳年的水墨畫,輪廓不清楚了,神態(tài)卻分明清晰。如果讓我來勾勒王琦瑤的形象,可能一張側臉的輪廓吧。高高的鼻子,朦朧而微張的眼睛,微微抿起的嘴唇,很上海的發(fā)髻。
我們都是王琦瑤。看完了開篇的群雕象,想象在弄堂里長大的王琦瑤們,我不禁這樣感嘆。一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一樣的成長背景,我們的血液里注定流淌著屬于這個城市共同的回憶。
分析一篇小說,很多人說要結合背景,深度挖掘背后的涵義。老師說,應該抓住那些讓自己心動的瞬間。閱讀小說,本來就是一種體悟式的體驗。我很同意后者的觀點。很多分析《長恨歌》的文章著筆于那個時代的命運和個人命運的穿插、糾結,也有不在少數(shù)的文章試圖從邏輯的角度給整個故事的發(fā)展一個合理的解釋。我都不以為然。首先,這個故事本來就是來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虛構,如果缺乏了藝術的手法,僅僅是鏡像發(fā)射般地把生活地本貌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我想可能就會少了很多靈氣。因為它藏了一些,露了一些, 編了一些,描了一些,這部小說才能釀出味道來。
理論部分到此為止。就個人感受來說,這部小說對我啟發(fā)最大的是兩種感情。透徹而強權,或者,若隱若現(xiàn)而溫婉。程先生愛開始得那么不設防備,我甚至在想,當程先生第一次從鏡頭里鎖定那雙眸子的時候,是不是,感情就此開始。我相信,捕捉程先生的遠遠不只王琦瑤本人,更多地是,她身上留下的關于這個城市的不可磨滅的印記。人都是喜歡回憶的動物;貞浐妥约河嘘P的一切。特別是看了電影《長恨歌》以后,我更加確定這個想法。梁家輝飾演的程先生,瘦弱而儒雅,仿佛隨時會走入老上海這幅畫,成為一個典型的背景。而王琦瑤年輕,清新而美好,卻不失上海的古典和弄堂里那種積年累月的精細瑣碎。這些特質在王身上完美地結合,不讓人沉醉其中也很難。比較理性一點解釋,這段感情證明了人是會愛上和自己相似地同類地動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hougan/1241391.html
相關閱讀:《悟空傳》讀后感350字
雨來,好樣的??《小英雄雨來》讀后感800字
《愛的教育》讀后感600字
看《喜羊羊與灰太狼之虎虎生威》有感200字
《追》讀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