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也寫過一些批評余秋雨的文章,對余氏的某些做法不以為然,但讀完余氏新作《借我一生》后,還是心悅誠服地認為:此書瑕不掩瑜,可圈可點,值得一讀。
首先是此書文筆優(yōu)美!督栉乙簧窂母赣H去世寫起,牽涉到祖母、祖父、叔叔、姑媽,又牽涉到母親、外公、外婆、姨媽,每個人都是典型,組合成從19世紀后期開始一次次闖蕩上海又一次次敗退回鄉(xiāng)的兩個浙江家庭的興衰史。余秋雨從童年開始,用近似于德國名著《鐵皮鼓》中那個小男孩的目光注視著長輩的一切,也注視著1949年以后中國浙東農村的社會變革和人情世故。余秋雨此書保持了他的一貫文風,文筆優(yōu)美,好看耐讀,所以,我扔下其他事情,花了一整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說是“一口氣讀完”也并不夸張,而時下許多書,我是沒有耐心讀下去的,余氏這一點,確有過人之處。大概因為這是他的“告別之作”,他在文筆修辭語言上又特別下工夫,以作為他的“廣陵絕響”,讀完此書,我突然有個想法,余秋雨如果真的要收筆,退出文壇,實在是中國文化界的一大損失。
再就是故事動人。余氏是個講故事的高手,想象力豐富,記憶力過人,又富于煽情,所以書中許多故事都很動人。余秋雨父親的悲劇,材料翔實,起起伏伏,動人心弦,其實,我們不少人的父輩在“文革”中都有過這樣的遭遇,所以讀起來很親切。余秋雨叔叔的故事,一波三折,讓人扼腕嘆息,從他勸年幼的侄兒不要讀《紅樓夢》開始,因為“這本書太悲苦”,又因自己酷愛《紅樓夢》而殞命結束,同時作者很巧妙地把自己妻子馬蘭主演黃梅戲《紅樓夢》的故事揉捏在其中,于是,一個正直、熱情、熱愛生活而又有些“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就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全書數老祖母的故事跨度最大,內容最豐富,也最吸引人。這是個有見地,有尊嚴,有心計的“上海老太太”,十個兒女死了九個,她卻頑強地活著,家道中落,丈夫早逝,她苦力支撐著,一輩子不泄氣,一輩子不服輸。她的許多名言也很精彩,言簡意賅,富于哲理。
文體的創(chuàng)造和實驗也是一個看點!督栉乙簧芬云綄、真實的記憶性內容組建成一部文學作品的實驗,以散文筆調貫通成一部史詩的努力,都很有意義。余秋雨不把這本書當作自傳和回憶錄,而稱之為“記憶文學”,強調了它的文學本性。他把具有文學價值的部分集合起來,調理節(jié)奏和重心,形成結構。這種結構,比虛構的故事更具魅力。同時他還交糅了體驗與論述、激情與冷靜、宏觀與細節(jié)等諸多對立性因素,呈現了全方位的表現力度。這種文體,既有記憶,又有文學,既有自傳與回憶錄的真實情節(jié),又不乏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文采和合理虛構,比較自由灑脫。相信,這種文體會有一個大發(fā)展的。
說其瑕不掩瑜,也就是說本書也有一些敗筆。依我所見,一是自炫的內容多了點,比如,在第一卷第一章里暗示自己祖母與“毛澤東主席”和“蔣介石先生”有淵源;在第二卷第二章中,吹自己是神童,會畫畫,數學好,物理好,語文更好之類,考大學也是考全國“最難考”的大學,而且一考就中等。二是對那些批評或圍攻他的人的反擊過于刻薄。譬如對余杰還有那個“金牙齒”的幾次譏諷,反倒削弱了此書的藝術價值。其實,清者自清,如果從長遠來看,書中對那些異議可以只字不提,以顯得作者大度雅量,文章也更干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hougan/617865.html
相關閱讀: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1000字
讀余秋雨散文《借我一生》有感
水滸傳第三回讀后感1000字
勵志文章讀后感:讀《你憑什么考上北大》有感
《朝花夕拾》讀后感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