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軌跡在不斷前進。歷史的真象往往隱藏在謬論之中,埋藏在假象之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學(xué)會了阿透過夾縫看歷史,看清歷史的真象。我明白今天我們評價古人時,我們應(yīng)從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來分析。
在我看來荊柯是一個膽小的壯士,他得到田光先生的推薦,受到太子丹的恩惠,冒著生命危險去刺殺秦王。但我卻懷疑荊柯。真理不是顯示在外的,就像對與于荊柯的懷疑,也是要擺脫世俗的成見,分析他種種行為的原因。
在凄涼蕭瑟的易水邊,高漸離擊筑,荊柯高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返”。荊柯和秦舞陽一起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到咸陽宮去刺殺秦王。但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了。
有人說是秦王的運氣好,有人說是侍女的幫助,使秦王逃過一劫。但我卻認(rèn)為最重要的原因是荊柯怕死,當(dāng)他抓住秦王的衣袖時,他可以立刻殺了秦王,他卻想制服秦王,將他生擒活捉,他知道如果秦王死了,他也別想活,這便是,他是貪生的,他是怕死的。
他有神勇,但他缺乏完全的獻身精神,他沒有超越生對他的吸引,也沒超越他對死亡的抗拒。不過荊柯的所有信義與膽氣還是讓人極其欽佩的。他謀殺秦王的大舉,顯然能使處在欺凌之下的中國人產(chǎn)身產(chǎn)生共鳴和快感,并得到一些慰藉。荊柯也演變成為反抗暴君的象征,荊軻的意義便超出他行為的本身。
在中國,韓信顯然是一個典范,一個能屈能伸的典范,用以后的功績來洗刷了以前跨下之辱的典范。人們好似將韓信所受的恥辱看作他實現(xiàn)其目的的一個鋪墊,一個陪襯,甚至是一個升華的動力。但“士可殺不可辱”。這句話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精神準(zhǔn)則,一個忍耐的底線。作為漢朝開國功臣的韓信卻甘心忍受了跨下奇辱。
在當(dāng)時的觀念下,韓信應(yīng)該用自己的生命來反抗,但他并沒有跳起來反抗。一個人是否受到侮辱,并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但如何對待侮辱,卻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于是這便成為他終身的恥辱。他沉默的原因并不是他的寬容和憐憫,而是為了功利,他向世俗低下了頭。
尊嚴(yán)是不可以用來和功利交換的,韓信的這種作法本身就是對自身價值的無視。然而在今天韓信依然被當(dāng)作正面形象而不斷提及。像這樣的偶像,被樹立起來,必將會使那些奮發(fā)而起,激勵反抗的靈魂哭泣。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獨立精神的重要性,我們應(yīng)該獨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歷史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在夾縫中看歷史,也許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jié)論。在生活中也是這樣的,只要我們多思考,我們便會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hougan/842584.html
相關(guān)閱讀:讀《蝶戀花》有感600字
讀《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一封信》有感
麥田里的守望者800字讀后感3篇
讀《一百條裙子》有感600字
朱自清《背影》讀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