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商君書讀后感1000字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讀后感1000字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先秦只有法家實現(xiàn)了其學說主張,對分裂的亂世進行了強有力的改革,十分有針對性,而且對后世政治影響深遠,也是唯一對后世政體有用處的思想。而在戰(zhàn)國各國的變法潮流中,只有商鞅變法是最成功的,商鞅之法在秦國實行了二十余年,秦國“兵革強大,諸侯畏懼”,但也正因為商鞅之嚴刑峻法,治標強而有效,但不治本,在歷史上商鞅也落下了個“作法自斃”的難聽嘲諷。最典型的“史家絕唱、無韻離騷”《史記》的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個人覺得司馬遷的評論這才叫刻薄,別忘了司馬遷正是受害于漢所沿秦代之法“宮刑”才憤而著書,每每思及身受宮刑,他自己說“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秦法誰炮制的?商鞅。他能對商鞅有好評價嗎?鄙人還認為,以道德來指責或評論政治人物是膚淺的行為,謀略和學說本身無善惡,運用到國家政治中不可簡單以道德來評價。

  商鞅的思想在當時非?少F,主要總結為如下幾點:

  一、“圣人不法古,法古則后于世”(《商君書 開塞》)的先進的發(fā)展變化的歷史觀。商鞅很犀利大膽的認識到現(xiàn)實社會的出路不在于法古,而在于變法更禮;他亦認識到每一朝代都各具其時代的政治特點,這些特點主要的決定于當時歷史條件;

  二、人性功利論

  商鞅認為人的一生就是在好利的本性支配下,追逐名利的一生。“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此民之情也。”由于利益,儒家所提倡的禮儀對人的行為不起任何約束作用:“民之求利,失禮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商鞅以人性功利論為富國強兵的國策提供了指導思想,所以后人多簡單粗暴的評論其為功利主義。商鞅對人性的理解,歷來見仁見智,我個人傾向是比較認同的,有其合理的一面。

  三、雙刃之“法”

  在法家諸多流派中,商鞅以重視法律而獨成一家。雖也談術與勢,但其法制理論更為細密。其提出的主要作用:“法能定分”(《商君書 定分》),以立法明分,即人與人之間的財產(chǎn)分界,而反對以私害法,秦法對私斗處分是極嚴極重的;“法能勝民”(《說民》篇)商鞅明確提出法律是君主權柄(權制斷于君),主要功能就是強制民眾和鎮(zhèn)壓民眾。商鞅僅僅把民眾看為是肉豬一樣的統(tǒng)治對象,并建議“焚詩書”,采取“偶語者棄市、謗者族”的高壓苛法,也為秦朝埋下了禍根。后世韓非發(fā)展完善為“禁心、禁言、禁事”直接執(zhí)行徹底愚民,剝奪言論自由;“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為秦始皇焚書提供了理論指導。

  商鞅的苛法,來自于他對人民道德品質的最惡打算,他認為所有的人民都是奸民,君主應當充分認識民眾奸猾的本性“以良民治,必亂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而強”,有了這樣的想法,他在秦國推行了“輕罪重罰”的主張。“去奸之本,莫深于嚴刑”,以殺止殺,以暴止暴,這樣的施政手段,一旦君主智蒙,必然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暴政酷刑、民無寧日的悲慘局面。然后,后來發(fā)生的事我們都知道了。

  四、耕戰(zhàn)之策

  獎勵、以法保障耕與戰(zhàn),其主張接近殘酷,但就當時環(huán)境來說也是解決分裂,走向一統(tǒng)的最可行措施。這個就不多說了~

  綜上所述,商鞅的法治在先秦很有典型性,他提出的“刑無等級、一斷于法”的主張,在當時的思想家中領先歷史一步。最后他的以身殉法,在思想史中留下了一個觸目驚心的痕跡。無論你是否贊同他的政治主張,但是不可否認,于自己的學說,他是一個義無反顧的殉道者;于自己的君主,他是一個大無畏的喋血忠臣,于自己的時代,他更是一個敢作敢為的英雄,值得敬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hougan/882684.html

相關閱讀:鐵道游擊隊讀后感1000字
《方法總比問題多》讀后感1000字
七個怎么看讀書筆記1000字
《臘 月》讀后感
優(yōu)秀員工讀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