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城內(nèi)的人想逃出去。”早在讀小說之前,這名言已然有所耳聞。當時聽了一笑而過,如今卻再也沒有了那種輕松釋然的笑容,反而平添了些許惆悵,也許這就是成長。
我不喜歡方鴻漸。虛榮得有些懦弱,迷茫得無所適從。我可以想到更多這樣的形容,難道不是嗎?留學直至回國,假文憑事件在他的內(nèi)心掀起軒然大波,羞愧不堪更是不必細說;與蘇、唐兩位小姐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糾葛,將他擲入谷底;三閭大學不愉快的所謂教學經(jīng)歷令人啼笑皆非;由流言蜚語和自欺欺人促成的與孫柔嘉的婚姻又以失敗告終。命運多變卻又瑣碎得似乎不足掛齒。
然而合上書,我卻忍不住同情他,關(guān)切他,甚至于在他的身上尋找自己的影子。方鴻漸的生活注定困囿在圍城里,不論是感情,婚姻還是整個時代賦予他的精神根基。民國二十六年,他回國。抗日戰(zhàn)爭翹足而至。這一代的部分所謂的青年是麻木的,他們苦困在自己的圍城里,無法逃脫。在不斷的絕望中又生起希望,仿佛夜里的昏睡。“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樣也是死的樣品。”方鴻漸是“困死”的一代。
可是,圍城又豈止困住了這一代,它困住的將是幾個時代
人生圍城究竟是什么呢?“圍城是理想的升騰和破滅的永恒循環(huán)。”有人這樣認為。于我而言圍城是我們近乎固執(zhí)的追求。難道不是嗎?婚姻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龍子里面的鳥想飛出來。”何止是婚姻,任何事物都能成為句子的主語。小說里,方鴻漸對高學歷帶來的榮譽和對唐曉芙的追求等等,不論無奈與否,結(jié)果都是身心俱疲。我們中的許多人放不開這諸多向往:名利、錢財、成功。其實又何須如此累呢? 王安石極力主張變法,推行新政,最后卻是怨聲載道,不及晚年回歸自然的暢快。過分地看重追求的結(jié)果有時真如深陷圍城逃不開放不掉,失去廣闊的天地。
“不管鳥籠也罷,圍城也罷,一切超脫之人是不怕被圍困的。”無意間,小說里慎明的妙語道出了真諦。或許我們畢竟免不了這圍城的阻隔,但憑著一份淡泊,有何懼困而不前呢?寵辱不驚的人生是不會缺少自由的。莊子寧愿江邊垂釣也不愿去為君操勞身心,卻于這山水間造就了《莊子》;陶淵明悠然自得,也不愿爭權(quán)奪利,留給后世不朽的詩篇;蘇軾泛舟赤壁,友人一曲嗚嗚然,他卻能有天地宇宙無窮間換回一份淡泊之意,慷慨而頌《赤壁賦》。并不是他們無所追求,他們也并非凡俗之人。只是他們在于追求之中懂得松弛心境,非如柳柳州身處幽潭,心懷苦楚,困頓難以排遣。
人常常為心所役,生活在無盡的追求中。或許,你固然收獲了成功,驀然回首,失去了最該守住的淡然。
圍城,如同人生難以名狀,但卻觸手可及,在約定俗成的世界里,我們要尋回的是自己的本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hougan/892771.html
相關(guān)閱讀:《米開朗基羅傳》讀后感1000字
影響力讀后感1000字作文
《基督山伯爵》讀后感
土地的誓言讀后感
《自動自發(fā)》讀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