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一個游蕩者的世界》之燃燃生起讀書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讀完本家作家許知遠的《一個游蕩者的世界》。世界很大很遠,許知遠停停走走。這是游記,更是作者的精神之旅:越疏離時空,越走進歷史,越貼近他國異鄉(xiāng)。許知遠在序言中稱自己是“拙劣的旅行者”,在這個每個人紛紛“在路上”的時代,他批判他人,也批判自己,且思考旅行的意義。
旅行是許知遠用來思考世界和尋找自我的方式。在中國,他是祖國的陌生人;到了國外,他卻處處看到熟悉的中國。在劍橋,他讀美國人160年前寫的一本書《一個美國人在維多利亞的劍橋》,詢問自己是否可以記錄下此刻中國和英國的相逢。在俄羅斯,他在欲望的蘇醒過程中,他想到了那個因一首詩而被史達林流放并死于海參威的俄羅斯詩人。在不丹,他看到了半山上造佛的中國人,將國內熟悉的邏輯帶到了單純寧靜的世界。在巴黎的十三區(qū),他找到了鄧小平、周恩來、老華僑和新溫州人之間的微妙聯(lián)系。在柏林,他藉著那堵著名的墻,引申到香港和深圳之間的界河。在羅馬,溫州人歐洲創(chuàng)業(yè)傳奇的故事背后,彰顯出移民和當?shù)厣鐓^(qū)之間的緊張。 在印度,他看到了中國在智力上和創(chuàng)造領域上可悲的落敗。他無法想像,泰戈爾在1916年的美國和日本演講的弘揚世界主義,反對民族主義虛榮和浮泛的《民族主義》,在快100年后的中國,是否還有人聽得懂。 而在開羅,他拜會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斯旺尼,愕然發(fā)現(xiàn)他過著牙醫(yī)和作家的雙重生活。“埃及也是我的病人。貧困、腐敗、恐怖主義這些埃及面臨的問題,都只是病癥。它們都來自共同的病因——政治獨裁。”……
知性而獨立,迂?卻直進,似乎是在這個經驗貧乏的年代,唯有通過歐、亞、非的場場壯游,自我的追尋和對中國的質問才有可能完整展開。在世界,許知遠成為一個不斷回望中國與自身的游蕩者。 “在通往世界的途中,中國變得更清晰了。中國社會內部的成就、困境與失敗,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愈發(fā)分明!
只希望未來的思潮不在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是讓一部分人先想起來。我們需要勇氣和開始。或許我不該這么悲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蛟S我無法振臂高呼,引領潮流。但至少,我可以選擇,聽循內心的力量呼喚,漸尋自己的位置。不論逆流而行或是隨波逐浪。以溫柔而堅定的力量,行走。
作家許知遠自序:《拙劣的旅行者》
很少有比我更拙劣的旅行者了。
2002年3月,我第一次前往紐約。距離兩架波音飛機撞擊大樓的事件不過半年,我卻沒想起去看一眼世貿中心遺址,把很多下午時光扔進了擁擠不堪的史傳德二手書店。這所城市的悲傷、震驚、韌性、猶太面包房的香味和中央公園里的陽光,我都記憶不清了,發(fā)霉的紙張、膩膩的汗味、高高的書架,還有收銀臺前那個胸部豐滿的姑娘,倒是從未忘記。
2004年5月,我在巴勒斯坦首都拉姆安拉的街頭。阿拉法特正處于垂死狀態(tài),全世界的記者蜂擁至此,他們要捕捉一代傳奇的落幕、伴生的虛空與躁動。在同事拍攝的一張照片里,我站在混亂街角的一根電線桿旁,心無旁騖地讀一份《紐約時報》,身邊是表情亢奮的人群!都~約時報》的記者就在現(xiàn)場,我瀏覽的這篇報道所描述的,不過是身邊的場景。
閱讀是一種逃避。真實而巨大的紐約、懸而未決的拉姆安拉,都令我茫然無措,甚至心生恐懼,而書籍、報紙?zhí)峁┲刃、?jié)奏與邊界,多么驚心動魄、不可理喻的事件都在頁邊終止,只要跳過幾頁,就掌握了歷史的結果。
我忘記自己是怎樣逐漸愛上了旅行。在行程中,我能控制自己的煩躁不安,試著觀察陌生人的表情,和他們交談,品嘗他們的食物,進入他們的客廳,傾聽他們的往事……2011年1月,我坐上“突突”作響的三輪摩托車穿越班加羅爾的小巷時,意識到自己真的愛上了旅行。我期待自己像是浮萍一樣,從這條河流漂到那條河流。
但我不是浮萍,無根的自由帶來的喜悅也注定短暫。書籍是一種逃避,它讓你回避現(xiàn)實的失控,旅行也是。它經常是智力與情感上懶惰的標志,因為無力洞悉熟識生活的真相與動人之美,人們沉浸于浮光掠影的新鮮感,以為看到了一個新世界,不過是在重復著舊習慣。異質的聲音、顏色與思想,沒能進入他們的頭腦與內心,不過是庸常生活的小點綴。
旅行更深的意義是什么?是加繆說的吧,旅行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恐懼。旅行者遠離了家鄉(xiāng),一種模糊的恐懼隨之而來,他本能地渴望舊環(huán)境。正是在恐懼中,你變得敏感,外界的輕微變動都令你顫抖不已,你的內心再度充滿疑問,要探詢自身存在的意義。人類的所有知識、情感、精神世界,不都因這追問而起?
我期待卻可能永遠也成不了加繆式的旅行者。他在一個充滿著潰敗與掙扎的時代生長,旅行與寫作、武裝抵抗一樣,是他重構意義的方式。他對于恐懼的理解,或許只有浸泡在基督教氣氛中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這本書中的游記,不管它多么故作感傷與鎮(zhèn)定,仍帶有明顯的樂觀情緒。它首先尋求的不是恐懼,而是愉悅與知識。我像是啟蒙時代的小冊子作家們一樣,通過展現(xiàn)不同民族的風俗來勸告自己的同胞,世界如此多元與豐富,跳出這狹隘的自身吧,了解自己的缺陷與不足,我們自以為的獨特,其實一點也不獨特。我也常炫耀自己的見聞,沉浸于道聽途說的快樂。拙劣的旅行者的弱點也從未消失,我談論了太多死去的人物與書籍,描述了太少的當前與未來。
這些篇章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痕跡。離初次紐約之行已經十年,這也是中國崛起的十年。在我試圖把不同見聞帶給中國讀者時,中國也迅速涌入了世界。中國的商品、中國人隨處可見,中文的標牌也進入了歐洲的百貨商場、博物館中,開羅的小販們會說“你好”,而阿姆斯特丹的櫥窗里性感女郎們則大聲叫出“有發(fā)票”。讀書筆記()中國形象,不僅是那個廣東燒味、黃琉璃瓦亭子、客家話構成的唐人街,更帶著一個暴發(fā)戶的金光閃閃、粗陋不堪的痕跡。中國社會內部的成就、困境與失敗,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愈發(fā)分明。在旅行中,我總是不斷地尋找這些痕跡。
在通往世界的途中,中國變得更清晰了;在試圖了解中國時,我也多少意識到自己的角色與價值。但我清楚,自己對內心的更徹底的追問尚未開始,我對于世界的理解,仍停留在知識層面,即使這層面也淺薄不堪。至于偶見的內心追問,也更多是暫時的情緒,而非深沉的情感。我還生活在生活的表層,連接靈魂深處的根還沒有生長,它需要真正的恐懼與愛。
沒有這些朋友,這些旅程、這本書都難以實現(xiàn)。感謝覃里雯、黃繼新,他們是我最初的同伴。感謝王鋒、邵忠、張力奮,這些文章的不同片段都出現(xiàn)在他們編輯的刊物上。最重要的是我曾經的戀人王子陶,她是個不屈不撓、觀察力驚人的旅伴,她通過色彩、味道與人們不經意的小動作,拓展了我對陌生人與陌生社會的理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042523.html

相關閱讀:《持續(xù)交付》讀書心得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愛與責任》
中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書筆記
《長腿叔叔》讀書筆記600字
讀書改變了自己人生道路 秦嵐:推薦楊絳的《我們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