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今年的上海高考閱卷工作早已順利結束,但圍繞高考作文命題的爭論一直在持續(xù)。從命題者、閱卷者到一線語文教師、資深教研員,以及長期從事語文教育研究的大學專家學者……業(yè)內(nèi)人士面對蘊藏在高考作文命題背后的一系列“大問題”,觀點爭鋒激烈。
對考場出現(xiàn)的“三假作文”到底怎么看?高考作文命題是否已進入“拐點”?(請參看文匯報7月3日6版《文匯教育》?┌阎蟹ǜ呖甲魑念}放在一起比較有沒有意義?……本期,又有學者撰文,對語文作文的評價標準提出了真知灼見。本刊也繼續(xù)歡迎關心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學者專家加入討論。
高考作文涉及的寫作材料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事實性材料,一類是思辨性材料。在近年來各省市的材料作文中,出題者提供思辨性材料較為普遍,而上海卷更顯特出,今年的作文題“和諧的自我”也不例外。
對此做法,有人質(zhì)疑說:恰恰是因為出題者提供的材料已包含了思辨性,使得學生的思辨空間被擠占,學生充其量只能在已有的思辨框架中完成一道問答題。針對這種思辨性材料的所謂“明顯缺陷”,有一些專家提出,上海高考作文命題已進入“拐點”,接下來,出題者應該通過提供事實性材料而不是思辨性材料,讓學生自己概括、分析,以檢測其獨立的思辨能力。對此觀點,筆者實在不敢茍同。
所謂作文命題進入“拐點”,實在理據(jù)不足
每年高考結束后,學界總會對當年的命題特點和今后的命題走向展開研討,出現(xiàn)不同的觀點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畢竟,真理越辯越明。
雖然我不認為今年上海卷提供的作文材料在文字表述上沒有瑕疵,也不認為思辨性是高中語文寫作的唯一要求(我們對高中生的寫作要求應該更為寬廣),但這里需要澄清的是,學生不能開拓思辨空間,這與出題者提供的材料已包含了思辨性并無必然聯(lián)系。
假如命題給出的是一段事實材料,要求考生加以觀點的提煉和思辨性的分析,這固然可以成為議論文寫作的教學導向;但另一方面,針對已經(jīng)包含思辨要素的觀念性材料,考生依然可以進行“二度”思考。就像英國歷史學家柯林伍德在《歷史的觀念》中說的,“讓思想材料本身,成為思考的對象”。如果有些教師真的希望高中生寫出來的議論文也有一定的哲學味,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對事實材料的思考,還需要對有關事實的思考加以再思考。
從今年上海作文題來看,確立“和諧的自我”這一價值取向,就可以放在兩個層面加以反思。其一,從個體的心理內(nèi)驅(qū)力說,“和諧的自我”與“沖突的自我”有互補性。和諧的自我追求穩(wěn)定性,沖突的自我追求生長性。當一個社會趨于保守時,“和諧的自我”常常會與不思進取、消極保守劃等號。比如《紅樓夢》中,薛寶釵比之林黛玉,其自我內(nèi)心要和諧得多,但從小說世界展示的整體評價看,對于薛寶釵的貶斥顯然要過于林黛玉。有這樣的傾向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為薛寶釵的和諧畢竟代表著一個保守的儒家禮儀文化,代表女性對自身正常欲求的壓制。其次,“和諧自我”與“和諧社會”有本質(zhì)差別。和諧社會固然是有識之士大力倡導的,但和諧社會的達成,未必能與“和諧的自我”劃等號。我們更應該把“和諧的自我”置于“和諧社會”這樣的背景中來思考時,才有可能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把“和諧的自我”跟一種泄憤式的心靈平衡或者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區(qū)別開來。
所以,思辨性作文材料直接呈現(xiàn)的二分式關系固然能夠引導考生進一步去思考,但這畢竟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也許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自身的思維推進中揭示材料隱含的對立,如何在材料給定的結論中發(fā)現(xiàn)其得以成立的社會前提(而不停留在心靈內(nèi)部),作文的思辨性而不是教條性,才能真正體現(xiàn)。
把缺乏思辨性作為習作“言之無物”而打壓,值得商榷
由于命題者提供了思辨性材料,無形之間,對考生或者閱卷者來說似乎又形成了一種“默契”:思辨性是考生作文的核心,寫作言之有物的“物”只能是就思辨性而言的。一旦考生寫出的文字沒有提供線性式邏輯推進的思辨性,如果再加上這“缺乏思辨”的文字比較華美,辭藻組合得比較出人意外,就有“文筆優(yōu)美、內(nèi)容空洞”或者“華而不實”的嫌疑了。
提倡文章言之有物,反對形式主義的華而不實,應該成為作文的正道,也是寫作教學關于語言的基本要求。但我們也不應該忽視一個基本事實:語言的華麗與樸實的差異,既跟語言反映的事物狀況或者事理邏輯有密切關聯(lián),也跟寫作者自身的生命風貌、跟主體的心理狀態(tài)、情感態(tài)度有相當一致性。
再者,年輕人寫作,或者作家早期作品,或多或少都有對語言形式的迷戀,都習慣于對文字加以精雕細琢,或者堆砌一些華麗的辭藻。就像何其芳回顧其早年散文創(chuàng)作時說的:“我喜歡那種錘煉,那種彩色的配合,那種鏡花水月。那譬如一微笑,一揮手,縱然表達著意思但我更欣賞的卻是姿態(tài)!奔词惯@樣的語言美在我們有些評論家看來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的,但對于寫出這樣文字的人來說,是帶著真誠的十二分夢想的,也是他們組織文字的想象力體現(xiàn)。要求他們也來個絢爛至極歸于平淡,要求他們的寫作質(zhì)樸無華,這或許倒是我們教學者、評判者自身“老人心態(tài)”的一種不自覺流露。
盤結在作文命題背后的問題還在于,如果出題者并沒有對考生的寫作有思辨性要求,那么面對思辨性材料,考生在考場寫作時,僅僅把材料的思辨性通過自己的寫作轉換成以美文傳遞的一個故事,一種感覺,又有何不可呢?讓考生寫出的故事、感覺和想象,展開為與命題者思辨材料的一種對話,就像捷克小說家昆德拉習慣于說的那樣,用文學家的感覺與哲學家的思辨來展開對話,又有何不可呢?
是的,高中生固然需要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但想象力的培養(yǎng),詩性智慧的開啟,情感世界的開掘,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高考卷中給出的作文命題本身沒有思辨性要求,卻在閱卷時,把思辨性等同于所言的“物”,把缺乏思辨性作為言之無物來打壓,值得商榷。
當然,我這樣說不意味著高考寫作不需要倡導一定的思辨性。我強調(diào)的是,不能把教學目標單一化、把評價標準狹隘化,不能在有意無意中,把思辨等同于言之有物的“物”,這對寫作教學就會產(chǎn)生一定的誤導性,長此以往,也不利于對學生人格的全面培養(yǎng)。特別是當這種標準在試卷題目中沒有明示給考生,卻又在閱卷中作為評價的標準,其結果,很可能會失去了合理性和公平性。
把法國哲學考當本土作文命題參考,是想象力貧乏所致
其實,就作文材料思辨色彩較為濃重的語文上海卷來看,命題者也沒有把思辨性作為寫作的唯一要求。日前在華東師范大學召開的內(nèi)部研討會上,上海卷的命題教師強調(diào),提供的材料本身就有對抽象的思辨特征和具體生活經(jīng)驗的并重性。但問題是,何以這種并重被忽視了,變成了大家都只糾結于思辨性問題來討論,而把生活體驗的問題一概丟棄了呢?
原因雖然復雜,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就是近年來出現(xiàn)了一個奇怪現(xiàn)象:國內(nèi)討論高考語文科目的作文卻常常會拿法國哲學考的作文題來作參照。相形之下,哲學思辨的開放性、針對性、獨立性等一系列特征,統(tǒng)統(tǒng)被移用過來成了評價國內(nèi)高考語文作文題以及實際作文的標準,既批評了國內(nèi)以往作文的思辨的“無”,也批評了當下作文的思辨的“假”。
令人疑惑的是,為什么不拿我們政治考試中的哲學論述部分與他們的哲學題來比,而要把我們語文高考中的作文題來與他們哲學科目的作文題比呢?要語文課程及相關考試也承擔起哲學課程的總任務,這樣的要求是合適的嗎?略去不同課程的整體教學背景及課程標準,來比較兩個作文題的開放或者封閉,辯證或者教條,來比較兩種作文的優(yōu)劣,這種比較本身以及得出的結論,究竟是切合還是遠離了我們所倡導的思辨性呢?
我們當然可以說這種比較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也可能是自身想象力貧乏所致,因為我們無法想象好的命題和作文應該如何,就希望取現(xiàn)成的例子作標準。但正是這種簡單比附的機械思維,才影響到對命題、作文、閱卷等一系列的誤解,而最終歸結出作文思辨之假、美文之假等一系列假問題。要我說,有一種可能就是判斷者自身的思維出了問題,把邏輯上的“非A”當成了“假A”。猶如判斷一個男人是假女人一樣,雖然不顧邏輯的荒唐性可以讓人一笑置之,但其對教學帶來的負面影響,無論是對文筆還是內(nèi)容的理解都變得越來越機械和狹隘,是不能不讓人深為擔憂的。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077502.html
相關閱讀:《扇枕溫衾》讀后感200字
《啟動大腦》讀書筆記九:快速閱讀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500字的范文
小議《茶館》_《茶館》讀書筆記400字
讀書筆記:《百年孤獨》是誰在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