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說到這里,到底該怎么做才好呢?要知道,我們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和成熟。是要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去摸索、去探尋,讓我們在體會迷惘、經歷心痛之后,重拾希望,為人生增添無限可能,讓我們的視野變得更為寬廣;唯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心靈才會日臻成熟。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跟一一爸爸就在不斷地學習,小到如何抱孩子能給他安全感,如何換紙尿褲,到現(xiàn)在孩子學會走路了,開始學說話了,我們開始學著了解孩子的心理,為的就是了解孩子在每一個階段的需求,讓他身體和心理都得到滿足。)
成為好父母的前提是做一名學生,虛心學習,爭取做個成熟的大人。這里有件事情特別需要勇氣,大家可以來試一試。首先挑選出3個人,都是生活中比較了解我們的,不是那種僅是見面打招呼的普通熟人,而是和我們共同成長、分享了生活經歷的人,這3個人不僅見證過我們最優(yōu)秀的一面、也看到過我們最惡劣的一面,比如說父母、配偶或者家庭成員,也可以是好友或信任的同事?傊3個人都會直言不諱地給予評價。找到滿足以上條件的3個人,問問他們對你有何看法,要他們坦誠地回答以下這些問題:
你覺得我這個父親/母親當得怎么樣?
你覺得我在養(yǎng)育孩子方面有什么優(yōu)點嗎?還有什么欠缺嗎?
跟我在一起的時候,你覺得我有哪些方面比較令人滿意呢?
你覺得我這個人哪些方面比較難以相處?
每個人都需要反饋和評價,但是我們又不能真正體會其他人對我們的感覺;我們都生活在自己這具皮囊里,身體的局限讓我們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人和我們打交道時的感受,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反饋、需要換位思考。
在“明日之星”,我、賽西以及梅麗莎經常邀請來客們參加一個“九型人格測試”。參加測試的人在回答一系列的問題之后,就會獲得一個數字代碼(用1?9這9個數字表示),顯示他們的個性或性格。九型人格測試非常有趣,得出的數字可以很好地反映一個人的優(yōu)勢和劣勢。比如說,我的九型人格代碼為“1”,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就是“I型人格”,代表一種做事有目的、比較專注和任務型的個體。I型人格的父母在家庭中傾向于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往往為家庭成員設定任務和方向,這是好事兒,但也有缺點?喜歡凌駕于家庭成員之上,不大顧及他人感受,一心只想做成自己的事,對他人的事不大關心,等等。作為I型性格中的典型,我需要對自己性格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稍不留神,就會失去平衡,要么成為一名成功的領導,要么淪為一個眾人嫌惡的自大狂。
(感覺生活中很多父親都扮演著這樣的角色,認為孩子就應該聽大人的,照做執(zhí)行,這樣的一種教育孩子經常看到兩種表現(xiàn),要么孩子叛逆,經常跟父母對著干,要么孩子變得沉默,遇到什么問題都不敢跟父母說。這都不是我們希望的結果。)
“明日之星”提供的服務中,有一種叫“家長輔導”。一般的家庭輔導是由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前來,與輔導老師共同座談和交流;家長輔導則有所不同,父母都是單獨來訪,和輔導老師交流親子關系中碰到的問題,討論哪些現(xiàn)象是正常的、哪些現(xiàn)象不正常,孩子發(fā)展過程中需要關注哪些方面,等等。這個過程中我經常遇到一些家長,他們渴望相關信息,想要真正了解和探究自己的孩子。我很喜歡跟這樣的父母交流,因為他們都是有愛心的主動型的家長。
在交談過程中,許多父母往往情緒波動很大,尤其是提及愛子愛女的時候。家長們有時會哭起來,有時會發(fā)生爭論,不過最常見的卻是他們無意識中暴露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幾年前,我和一對事業(yè)十分成功的夫婦座談,他們有3個年幼的子女,夫婦倆正忙于應付這一時期家庭教育中十分普通而棘手的問題?孩子睡覺方面的、學習成績方面的,但最令這位父親恐懼的,是兒子對他失去了興趣,不想跟他一起做任何事情,比如為他跑跑腿、到后院里和他一起打籃球啥的,而且不管爸爸有何提議,兒子總是以各種方式回絕。言談之中,對于兒子拒自己于千里之外的這種態(tài)度,這位父親倒不是非常傷心,而是極為生氣。
聊著聊著,我停下來問他妻子,家里的這種父子關系她是怎么看的。談起自己的想法,這位女士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遣詞造句十分小心,有一次甚至猶豫地停下來,抬起頭望著天花板,似乎在掂量下一步該如何表達自己。她丈夫在一旁伸出手,兩根手指來回地捻著,好像一名教練在催促手下的運動員快點兒跑。
一開始我不大懂他的意思,但是后來,我注意到他妻子挪了一下身體,坐到椅子邊緣,一邊在努力思考,想盡快地回答我的問題。這下我明白丈夫為何來回地捻手指了。孩子的媽媽很緊張,一臉的害怕(感覺就像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做完考題)。于是我停下來,轉而問她丈夫,剛才那樣捻手指是何用意,對方竟然一下子吼了起來:“意思就是快點,馬上回答人家的問題,來做輔導是要花時間的,我可不想浪費時間!”
跟我一樣,這位父親應該也是I型人格。同是一類人,我有些惺惺相惜的感覺(不過也就那么一小會兒)。這時候,我覺得機會來了,應該對他直言相告,于是語氣堅決地說:“知道兒子為什么不想跟你去后院打籃球嗎?我現(xiàn)在可算明白了。剛才看你妻子的反應,我覺得你家里很多親人可能也有同感,覺得跟你在一起跟工作差不多,你就像他們的老板一樣,而且還是個要求很高的老板!
聽了我的話,對方一點兒沒有恍然大悟的表情,沒有覺得奇怪甚至羞愧,反而理直氣壯地回敬了一句:“對,我就是要求高,沒覺得對不住人呀。要求高有什么錯?”
跟這種父親對話,我倒是挺喜歡的--一方面,我總是堅決站在孩子們一邊,幫助他們獲得父母親的理解;但是另一方面,我們都是男人,在處理親情關系的時候,常常是一頭霧水。這位父親的想法我懂,我也是個男人。
今天遇到這位比較強勢的父親,我可是一點兒也不示弱,說:“你對周圍的人要求高沒問題,可你是在跟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打交道,把他們看成一群參加績效考核的雇員,這就不對。坐在旁邊的是你的終生伴侶,不是你的秘書,你在那兒對著她捻手指,好像她是拿你薪水的工作人員似的,這樣做是對她的不尊重,讓她很沒面子。”
一般情況下,做輔導的時候我不會這么直言不諱,可是話又說回來,這么多年了,我和男人們打過很多交道,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總結出來的一點就是,跟男人們講話,就要具體、直接,口氣要堅決、權威;相反,提問或打比方只會讓男人們困惑不解。我并不是說男人比較蠢(當然有些人的確比較蠢),而是說男人比較喜歡直線式的思維,通常眼睛只盯著一個目標,喜歡直來直去,而且不大愿意承認錯誤,出問題的時候往往把責任推給他人,自己不愿意承擔。
所以,面對這樣一位父親,我盡量把話說得更明白:“看情況你也很想跟兒子交流,跟兒子搞好關系,否則你也不會坐在這兒了。每次兒子對你很冷淡的時候,是不是覺得自己吃了閉門羹、心里很難受呢?每個愛子心切的爸爸都會難受,可問題是你不應該過于在意他對你的反應,要在意的是你自己。你應該問問自己,‘我這是怎么啦,別人家的兒子也是18歲,一天到晚拼命粘著爸爸,我兒子呢,反倒千方百計躲著我?”
聽到這里,孩子的媽媽都快哭了,簡直想擁抱我的樣子(我想要是她身上帶了自家做的點心,可能會馬上拿出來感謝我吧)。后來,我繼續(xù)問她的丈夫,兒子跟他在一起,是否會覺得爸爸更像一名愛挑刺的教練,而不是一位用心的父親呢?大家如果想做一名有心的家長,就要仔細考量自己的意圖,想想為什么要生兒育女。面前這位父親估計是這樣想的:養(yǎng)孩子嘛,就是要教導孩子、指導孩子,為他們糾錯,給他們提出要求。這位父親所欠缺的,是做爸爸應該享受到的快樂,與孩子的交流,以及情感上的紐帶。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不能一直把孩子當孩子,應該學會當孩子的朋友,多跟孩子推心置腹地聊天,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對孩子要求這個要求這要求那,有哪些父母問過孩子對自己有什么要求嗎?想到這里,自己覺得好羞愧,以前自己對身邊的孩子不也經常是只提要求,沒問訴求嗎。)
接下來,我讓他挑選出3個人,讓他去問問,上面幾個問題別人會怎么回答。另外,我還告訴他,一定要放低姿態(tài),和兒子坐下來,誠心誠意地交談:“我很想做一個最好的爸爸,可能正是因為這個,我才會犯下一些嚴重的錯誤。因為我太愛你了,有時候不由自主地把心思放在教你、指導你上面,整天就知道糾正你。爸爸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想跟你在一塊兒享受快樂,想多和你在一起,所以希望你能幫幫我。如果爸爸說的話、做的事讓你感覺到愛了,可以表現(xiàn)出來給我看嗎?還有,可以原諒爸爸的固執(zhí)嗎?給爸爸一個改正的機會,好嗎?”我還專門告訴他說到這里的時候要歇一下,看看兒子究竟有何反應,千萬別忍不住又給自己找理由,擺出一副指手畫腳的樣子教訓兒子。
之后,我又鼓勵他去找兒子談談,讓他請兒子選擇一項活動,可以在禮拜六的上午且就父子倆人一起去做。我讓他告訴兒子,活動須滿足的唯一條件就是兒子一定要覺得好玩,到時還要帶上一些甜甜圈。我還提醒他說,可能要過一段時間之后,兒子才愿意跟他打籃球,但請相信會有那一天。“如果他愿意跟你打籃球了,你一定要負責去撿球,把球傳給他,讓他開心,多表揚他,跟他一起大笑,放輕松一點,不要老說他帶球上籃的動作不正確之類的話,不要罰球,更不要批評他帶球的方式。目前你是在重塑自己的形象,不要指手畫腳,說東道西,兒子有自己的籃球教練,你做好父親就行啦。”
(父母跟孩子一起真的是享受快樂,一一很喜歡讓我們跟他一起玩,喜歡我們站在兩頭,爸爸將車子推到媽媽那里,他在后邊屁顛屁顛追著車子跑過來,我再把車子推回給爸爸,他又屁顛屁顛地跑過去,來來回回幾十趟,他跑得喘著氣,但一直伴隨著銀鈴般的笑聲。這種快樂隨著年齡增長會變換方式,不變的是孩子那顆希望父母互動的心?)
這位父親一邊聽,一邊做筆記?典型的I型人格,凡事都要規(guī)劃得清清楚楚,照章辦事。看他快記完了,我又說:“還有,如果你下次再這么捻手指的話,就應該去參加四重唱了,人家唱歌的才做這個動作呢。你呀,是在跟家人交流感情。”說著,兩個人都笑了。
其實,作為父親的我也是這么要求自己的,一年之中有四五次和孩子們認真交流,問問他們,我這個爸爸當得怎么樣。每次問及孩子們的看法時,我總會有些緊張,誰也不知道孩子嘴巴里會冒出什么樣的話來,總之我提這個問題就害怕,可是又真的想知道答案。通常我會問以下3個問題:“
你最喜歡跟爸爸媽媽一起做的是什么呢?”
“你覺得爸爸媽媽還可以為你做點什么別的嗎?”
“你覺得爸爸媽媽不應該做哪些事呢?或者說,他們應該采取什么不同的方式呢?”
我的兩個兒子中,有一個是這樣回答的:“我覺得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你不應該熨衣服。”這個回答很天真,也很深刻。的確,我是I型人格,喜歡一心多用,覺得看電影的同時也可以熨燙襯衫,把干凈的衣服折疊好,或者回復電子郵件什么的。這種行為看似微不足道,但一心多用卻是肯定的,擺明了是在告訴孩子:“你還沒那么重要,我可不能丟下手里的活兒,一門心思地陪你。”聽了兒子的話,我明白了,兒子原來是這么推理的。
(父母的理所當然在孩子看來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多問,多聽,讓孩子多開口,我們多思考,才能共同成長。或許有人會說沒時間,但我們都需要反思我們辛苦工作為了什么,為了家庭?為了孩子?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其實,父母要向孩子學習,就得首先做自己的學生--仔細分析自己的性格,看看在為人父母方面有哪些優(yōu)勢和不足,了解孩子們的看法,等等。
這一點做好了,才能動手去研究孩子,了解他們的性情和成長過程。
在輔導中心,賽西、梅麗莎和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爸爸,他們是這樣描繪子女的:“我比較了解大兒子,他跟我一樣,有相同的興趣愛好;小女兒則跟她媽媽一樣,一個模子出來的。至于二兒子是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從來就沒有搞懂過。”如果真的是這樣,父母就更應該做一名學生,孜孜不倦,努力探索;我們的任務是照顧好孩子,而不是去改變他們。
除了性情,父母還應該研究孩子們的成長過程。所謂研究,就是去探究為何某些事件必定會在孩子生活的某個階段發(fā)生。比如說,為什么3歲的孩子還不能上幼兒園,為什么10歲的孩子不能開汽車?答案是:這么做是有道理的?孩子們還沒有學會所需的技能,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在認知和情感上,他們都還未具備必要的條件。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若干座里程碑,提示他們在某個時刻能完成什么任務。假設時間到了,某個里程碑還未出現(xiàn),父母就得想想了,該如何拉孩子一把,幫助他們繼續(xù)成長的旅程。
賽西、梅麗莎和我經常在國內做巡回報告,報告的話題是父母該如何了解子女。我們經常告訴臺下的家長,男孩和女孩的成長進度不一樣,了解到性別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也經常和家長們一起討論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告訴他們,特定年齡段的孩子說謊其實很正常,兩三歲的男孩好動、坐不住也是自然的。看到家長們寬慰的表情,我們總是很受鼓舞。不了解孩子的性情和成長過程,父母就不能更好地管教、教導孩子,和他們更好地交流感情。比如說,一個內向的孩子,在學校待了好幾天,周五晚上回到家以后,又去看中學的橄欖球賽,周六上午去看哥哥或者弟弟的足球比賽,周六下午去參加一場生日派對,周日上午去教堂禮拜,然后又和親戚們一起吃午飯,到了禮拜天下午,肯定是累得無精打采了。知道了這一點,做父母的自然會理解孩子,就不會覺得很失望、很沒意思,覺得拿孩子沒辦法了;爸爸媽媽會明白,孩子需要的,只是好好靜下來充充電,過多的人來人往和忙碌的活動只會讓內向的孩子受到刺激,加重他的負擔。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自問以下兩個問題:
“一番調查研究之后,你了解了孩子的性情嗎?”
“針對孩子的性情,你可以采取哪些具體的教育手段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157794.html
相關閱讀:《傅雷家書》讀書筆記600字范文
社會契約論讀書筆記
三毛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讀書筆記摘抄
教師讀書筆記摘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昆蟲記讀書筆記1000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