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讀書札記:不見人間白頭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古詩十九首》中有“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兩句,大概是講人要活在當下,生命那么短,煩心事那么多,怎么愁得完呢?倒不如秉燭夜行,歡樂一時是一時。就算曾經(jīng)的歡樂很短暫,但也足夠品味一生了。讀《浮生六記》和《秋燈瑣憶》時亦有此感,這兩個中國古代最可愛的兩位女性,雖生活清苦,卻也怡然自得;雖紅顏薄命,卻讓人艷羨。
先說蕓娘。
林語堂先生在給《浮生六記》做翻譯時,給它作的序中就有這樣一句話:“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蓖ㄗx全書之后,我覺得確實如此。她既不是吊著嗓門愛發(fā)牢騷的鄉(xiāng)村野婦,也不是唯唯諾諾膽小怕事的小媳婦。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她的思想還不是那么的自由,亦不夠靈動,裹著小腳,也不甚討公婆的喜歡,但這些絲毫不影響她對于所愛之人的堅毅吧。
雖說,在清末,依舊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沈三白和陳蕓確是幸運的一對。沈三白因幼時的遇見而請求母親定下終身,陳蕓又何嘗不芳心暗許呢?若非如此,也不會偷偷給他煮粥,更不會言語之間有所維護。從“淑姊”到“蕓娘”,這個稱呼似乎歷時有些長,但又那么的順理成章。而從很多方面來看,沈三白和蕓娘是很相像的。他們都有一顆自由桀驁的心,或許不明顯吧,但也足夠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了。也許沈三白在第一次看見蕓娘的時候,心中萌生的悸動或許是找到同類的欣喜。蕓蕓眾生,蜉蝣百態(tài),回眸一眼那恰如其分的心動,也因而產(chǎn)生了愛情吧。因為相似,所以珍惜;也是因為相似,所以不會無故生分。就像書中說的,夫妻二人二十三年相守以來,從未爭吵,大抵也是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緣分吧。
而說起他們的相似之處,首先是對于文學的喜愛。蕓娘幼時因《琵琶行》而開始識字,后來在沈三白的引導下又看了很多的詩書。書中有一段夫婦二人討論古文的片段,沈三白談論歷代作者的文章,或靈快,或雅健,或博大,或峭或宕,諸如此類,娓娓而來。蕓娘雖然有所興趣,但是終究因為女子學之難以有大成,不過她對詩的感悟更深。其實這也和知識的積累有關,畢竟古時女子并不像男子那樣有很多的學習機會。當男子在讀四書五經(jīng)搖頭晃腦的時候,女子多讀著《女訓》專心女工。在嚴謹?shù)亩旁姾蜑⒚摰睦钤娭g,蕓娘更喜歡李詩。她說:“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愛。”所謂詩,不正是古人感情飽滿無處宣泄,只能借筆墨聊以自慰嗎?將自己的生命傾注在詩中,這不也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嗎?蕓娘的心中是有自由的思想的,因而自然會喜歡李詩多些。而我對于李白印象最深的詩句是“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何等灑脫自由!料想沈三白也是有那樣的性子。他雖然讀書,但是從來不參加科舉,在一方天地當著自己的小畫家;蛟S李白還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沈三白更多的是李白性格中的俠客部分。他常說自己“性爽直”、“不羈”,喜歡游山玩水,而且眼光和別人不一樣。別人以為好看的,他覺得庸俗,反而是別人棄如敝屣的東西,他視若珍寶。若是沒有那份自由之心,有怎樣能和李白有相似的心性;若蕓娘沒有自由之心,有怎會喜歡李詩的“落花流水”?因而相似的人在一起,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吧。
第二個相似之處對自然的向往。多少有些隱士的意味,沈三白最愛去的地方不是名山大川,而是去探尋少有人跡的山間小徑,發(fā)現(xiàn)它的峭直孤立。只是蕓娘終究是女兒身,又是小腳,自然沒有辦法遠游。但是她那份心思卻從未消退,甚至愿意女扮男裝于上元節(jié)去集市游玩,也抓住機會和沈三白游西湖、爬山。她的雙腳所能抵達的地方,自然沒有沈三白那么多,但是沈三白確是知道她的心思的。每次從一個地方回來,總是會拉著她說著那個地方的民俗風情。蕓娘雖心中羨慕,卻終究不得許多機會。于是她很是珍惜出游的時刻,不忸怩,但又有小女人的可愛。她可以和沈三白一起在西湖踏堤,看著湖水淼淼,從這個婆娑世界暫時逃開來;那些三從四德的規(guī)矩束縛暫時放一放,好好和夫君享受二人世界,偶有三兩好友同行,身邊老仆小廝新茶舊酒已經(jīng)煨好,小船緩緩隨心漂流。這樣小小的放逐自己,總感覺有蒼涼的快感。
只是好景不長,蕓娘常年有血疾,終于在嘉慶亥癸三月三十日歿,葬在揚州西門外的金桂山。在蕓去后,沈三白常常感覺房間里面還殘存著她的音容笑貌,仿佛蕓還在榻上看著書,等著他回家。在這個世界上,他們兩個互看如觀鏡,相似又悲涼。所謂人生難得一知己,更何況是紅顏知己,只是在那個大潮流之下,任何的自由都是放縱,大概也是注定了他們坎坷萬分又生離死別的境況吧!
再說秋芙。
秋芙比之蕓娘更有才氣,且不像蕓娘常受家中公婆之擾。在文中,蔣平伯常有兩人酬和的詩句,或詞、或七古、或七絕,基本詩詞的類型都有了,兩人也時常對著對子,十分可愛。比方說兩人種芭蕉,葉大成蔭,風雨往來便使平伯心與俱碎,于是在芭蕉葉上題寫:“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秋芙看見了回到:“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一時的戲言,平伯卻心生感悟。確實,很多事情都是我們自己選擇而來的,就算是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但是人們總是喜歡去埋怨,仿佛如果沒有什么東西,他就能夠更好地做這件事情。其實不然,生活都是自己選擇的。就像有人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二十年前,其次是現(xiàn)在。”我們都在時間的長河里浮沉,那么是隨波逐流、碌碌無為,還是奮發(fā)圖強、盡力拼搏,都是自己選擇的?催^一句話:“人不自救,無人來救。”當我們喊著“我命由我不由天”時,我們在做的又是什么,這的確是值得商榷的。
蔣平伯和秋芙也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幼時聘定,又因習俗,經(jīng)年不見,待到重逢時,兩人皆是郎才女貌。自從聘定到正式迎娶歷經(jīng)十五年,只有五次的邂逅,但是這也就足夠了。平伯洞房說秋芙臉上的兩個酒窩不似當年初見的豐滿,大概是秋芙的嬰兒肥褪去,更顯五官的立體之美。而后又經(jīng)十年,兩人皆是鬢如霜。大抵前塵如夢,不過如此吧。于是羨慕那些有前塵夢的,像我這樣的大概今時夢也難成來日的前塵夢吧。
秋芙好棋,書中也記錄了幾段下棋的趣事。秋芙時常喜歡拉著平伯下棋,但是棋藝又不精,時常輸,輸了就耍賴,趁著還未全輸便把棋盤弄亂,真真可愛。試想,西窗銀燭搖曳,夫婦二人燈下手談,或默然思布局,或嬉笑兩相看。輸了佯惱,贏了調(diào)笑,也是情趣吧。
兩人好琴,秋芙的琴藝半出平伯所授。也曾帶上丫鬟負琴相對,幾乎忘了自己生于塵世。馬老師說過,琴譜是不記錄節(jié)奏的,而何故不記錄節(jié)奏,那是由于古人追求的是那種自由,正如“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林黛玉”一般,不同人撫琴也有不同的風韻。或狂簡、或從容,這些人的內(nèi)心最深刻的情緒是可以透過琴聲感受出來的。所以才有伯牙遇子期,知己一生終難求;也才有竹林七賢,縱爾外界風起云涌,吾但守吾心,觀山中四時變化無常。不過他們可能是有些無奈的吧,正因世間污濁,才求一處得以安身。
秋芙還喜歡畫畫,也信佛,熟讀《華嚴經(jīng)》這樣的經(jīng)書。我想,她在青燈古佛之前,虔誠許下的心愿,是小女人簡簡單單的平安喜樂吧。
文章的末尾寫道:“余生有懶疾,自己酉奉諱以來,火死灰寒,無復出山之想。惟念親亡未葬,弟長未婚,為生平未了事。然先人生壙久營,所需卜吉。增弟年二十矣,兔郭數(shù)頃田,足可耕食。數(shù)年而后,當與秋芙結廬華塢河渚間,夕梵晨鐘,懺除慧業(yè);ㄩ_之日,當并見彌陀,聽無生之法。即或再墮人天,亦愿世世永為夫婦。明日為如來潘涅日,當持此誓,證明佛前!鄙蛉缀褪|娘也有兩枚“愿生生世世為夫婦”的圖章,三白執(zhí)朱文,蕓娘執(zhí)白文,當互通書信之用。而鶼鰈情深,大抵如此吧。
只可惜情深不壽罷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164500.html

相關閱讀:卡耐基《人性的弱點》讀書筆記(上)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000字
《長腿叔叔》讀書筆記1000字
《浪漫鼠德佩羅》讀書筆記600字
初中生《歌德談話錄》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