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東方直覺與西方科學
在智者的世界里,邏輯、思辨、數字是基礎,仁者的世界里,對心靈和道德的關注是基礎,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各自能力培養(yǎng)方向的不同,呈現出的語言方式也不同,對于暗和觀點的思考維度也是不同的。
在哲學的方法論里,概念有兩種,一種是用直覺得到的,一種是用假設得到的。前者如東方直覺的哲學,后者如西方科學的哲學。
中國哲學歷來以對事物的直接領悟作為出發(fā)點,這來自于對“農”的體驗,田地、莊稼、四季都是領悟的對象,馮先生認為知識論也因此在中國就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他舉了一個桌子的例子,我面前的這個桌子,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是僅在我心中的一個觀念,還是占有客觀的空間,這樣的思考在中國哲學中是找不到的(除了源自印度的佛學)。
蘇格拉底著名的詰問式的教育方法,反映了最早的辯證思維體系。蘇格拉底會謙和地提問,然后讓學生自己作答,答錯了他也不會正面告訴答案,而是再引導其他問題,這樣的反復詰難和歸納,一步一步讓學生自己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蘇格拉底稱之為助產術,真正的知識來源于人的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唯有出自內心的知識,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智慧,他是能夠賦予別人智慧的導師。在英文中教育一詞(education)的拉丁詞源ducere,就是引出之意,水從管道中流出。
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并不是中國哲學全部非理性,只是邏輯學在中國發(fā)展較為緩慢,邏輯的推理在新儒學階段是發(fā)揮得很充分的,至于自然科學和數學,中國的《周髀算經》也是現代數學的鼻祖,道家的著作里也有很多關于自然科學的,但這些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tǒng)的,因而近代中國人給西方人突出印象之一就是不求精確,這種傳統(tǒng)在今天依然存在,在生產生活當中,許多方面都是一種無序的狀態(tài),更多是在跟著感覺走。我們總欽佩德國工業(yè)的精湛,日本企業(yè)管理的嚴謹,這背后也是有哲學原因的。 表達方式:詩意的富于暗示的與明晰的注重推理的
正如剛才提到的,與講究分析、注重普遍、偏于抽象的思維方式不同,中國哲學更著重在特殊、具體的直觀領悟中去把握真理,這也決定了中國哲學的表達方式。
中國的傳統(tǒng),研究哲學并不是一種職業(yè),而是每個人,你之所以是人,就應該學習哲學,就跟西方人都要去教堂一樣。所以沒有正式哲學著作的哲學家,比有正式哲學著作的哲學家要多得多,研究他們的哲學思想,就要去看他們的語錄、書信等,所以很多哲學家的言論、文章沒有聯系,且很簡短——《論語》每章只有寥寥數語,且上下章無關聯,《老子》全書只有五千字。中國哲學家善用名言雋語、比喻論證,雖然也有像孟子和荀子那樣有系統(tǒng)推理和論證的,但對比西方哲學著作,它們都不夠明晰。
富于暗示,也是中國一切藝術形式的理想,中國的好詩必須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的文字和音韻是如此,畫的線條和顏色也是如此。只有富于暗示的表達,才能耐人尋味,言的固定外延和內涵,遠遠比言的暗示能表達的少得多得多。
所以一個人若不能讀哲學原著原文,只看譯本,就無法對它們完全理解和欣賞,一種翻譯不過就是一種解釋,只是原文暗示的內容中的一種,因此要看原著,也看諸多譯本,才能把哲學經典中原本豐富的內容顯示出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170671.html
相關閱讀:讀書筆記大全-《大象哀歌》讀書筆記
紅樓夢讀書筆記5000字
《神奇的太陽花女孩》讀書筆記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書筆記600字5篇
《時代廣場的蟋蟀》讀書筆記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