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也許跟大多數(shù)人不太一樣的,第一本讀到的龍應臺的反而是《目送》,柔軟細膩的筆觸!兑盎鸺愤@樣剛性的文字,充滿愛國主義情懷的主旋律..反道行之,于是感受到的并不是龍應臺的尖銳,反倒是一顆焦急的心。像是當代魯迅,救國從救愚民開始。
《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
我很開心的是,臺灣的知識分子始終不會否認自己是中國人的事實。時代變遷,我以為就像那些ABC一樣,他們對于母國和母語已經(jīng)有了不同的認知,其實不然。 我們的生活,充斥著骯臟和恥辱,可是人民的忍耐力確是愈發(fā)地堅韌,忍受不良商家的劣質(zhì)產(chǎn)品,忍受警匪的勾結(jié),忍受帶著癌變細胞的魚群在污濁的河水里繼續(xù)繁殖...我們還可以忍受,我們還不會生氣。
《生氣,沒有用嗎?》
作為一介凡夫俗子,你可能不會想著去改變這個社會約定俗成的條例,例如:國家公仆只是個稱謂,納稅人都得謹小慎微地跟政府辦事;又比如你不曾想過要去為了下一代的文明而開始文明。
用龍應臺的話說是“生了梅毒的母親”,不免悲涼,又感覺到她的無奈。野火,指控現(xiàn)代的中國人喪失道德勇氣,要求學生爭取獨立思考的空間,它要求政治的開放和容忍。這是一顆赤子之心,用忠言希望喚醒官員的耳朵,用良藥治愈病態(tài)的社會。
《不會鬧事的一代》讓龍先生直接被請去喝茶了,大抵是因為“鬧事”二字。中國人講究詞韻,每一次遣詞造句都是文字的升華。我想著龍先生定是斟酌了很久,最后認定了“鬧事”才是最能返璞歸真的。教條主義,繼承中華文明幾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尊師重友,勤勉上進,這都是精華。糟粕固然在沿襲的歷程里被逐步放大。文中龍先生講到的,我們被模式地灌入知識,規(guī)則,法令,卻要求我們在思想上能解放天性,找到自我。這種要放又不要放之間所造成的一些扭曲或許我們我們這一代缺少點闖勁,又多了點無端端的叛逆,享樂又有點拜金的誘因吧。
我不覺得龍先生的文字是犀利的,反倒是最尋常人家的親切關懷。聲聲道出的都是她對于國家的愛。頗有點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意味。
篇二
1、人生匆促得可怕 ,忙著去改個社會,我就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時間。大部分的時候,我寧可和孤獨的梭羅一樣,去看云、看山、看田里的水牛與鷺鷥。不過,我們不做大人物,總可以做個有一點用的小人物吧?一個渺小的個人,如你,如我,還是可以發(fā)光發(fā)熱。過程會很困難,沒錯;有些人會被犧牲,沒錯。可是,在你沒有親身試過之前,你不能說“不可能”!在你沒有努力奮斗過以前,你也不能談“無力感”。
2、愛國要以愛人民——也就是你和我和街頭賣蚵仔煎的老頭——為出發(fā)點,政府為人民所雇用,做得好則留,做不好則解聘換人,根本無所謂愛不愛。
3、所謂'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打破砂鍋'指的都是同一原則:對真相、真理的全心全意地追求;學問由此而來。
4、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點,更不忌諱承認啟己的丑陋。試圖遮掩粉飾才真是沒有信心的表現(xiàn)。
5、在這個時代,我慢慢的發(fā)現(xiàn),靜下來認真的讀一本書是有多么的困難。電子產(chǎn)品似乎已經(jīng)取代了一切,成為了我們唯一的消遣。它們可以輕松的的讓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資料,可是我慢慢的發(fā)現(xiàn),找到的太多,感興趣的太多,頓時我慌了手腳,之后便只剩下發(fā)呆。也許,不要求得到的太多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6、這一代應該對上一代充滿感恩之情。這垂垂老去的所謂上一代,曾經(jīng)在兵荒馬亂之中緊緊摟著懷抱里熟睡的嬰兒,曾經(jīng)餓著肚子帶孩子去付醫(yī)藥費,曾經(jīng)推著腳踏車沿路喊“機器饅頭”,讓孩子繳學費,后來又曾經(jīng)把薄薄一疊退休金換取兒女留學的機票。這個上一代,把自己躺下來鋪成磚塊讓我們這一代昂首闊步地踩過去,“衣食溫暖的安定”是上一代咬緊牙根拼了命才達到的終點,對這一代,那卻實個稀松平常的起點,感恩,當然應該。
可是,這一代的“大聲嚷嚷”并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已經(jīng)有了衣食溫暖的福,現(xiàn)在大聲嚷嚷,追求的是另一種福,更高層次的福:民主、自由、人權......。衣食溫暖的安定只是基本的出發(fā)點,這一代當然不能以此滿足;上一代如果認為這一代吃飽了、打個嗝,就該在安定中睡個午覺,那就太天真了。食物夠吃了,開始追求烹飪的精致;衣服夠穿了,開始求設計的美好;社會安定了,開始要求有所作為。物質(zhì)豐富與環(huán)境的安定都只是社會要進步的基礎條件而已。上一代奠定了這么一個基礎,這一代或許就能建立一個開放自由、公理伸張的社會,作為下一代的基礎;而“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下一代繼續(xù)“大聲嚷嚷”,或許我們就有了真正偉大的思想家、藝術家、政治家
7、《精神崩潰的老鼠》:一個人,也只不過是只有可能精神崩潰的老鼠。人生的每個階段里都有看似不可解的難題時時強迫他作抉擇:考試失敗了,愛人變心了,婚姻破裂了,工作失去了。每一個難題都需要一個解決的辦法。究竟乳酪在左邊還是右邊?不管在左在右,當一個人不再能以“新”的方式來應付“新”的情況,當他不計后果的,根本拒絕改變自己的時候,他就是一只弄“擰”了的老鼠;精神的階梯只是自然的結(jié)局。
8、心里知道在我跟某cu說,我相信我們社會民主化不斷擴大,法制在不斷向好的方向發(fā)展的時候,底氣是多么的不足。一來,沉迷于小清新情懷疏于關注時事發(fā)展。二來,腹內(nèi)墨水稀缺更無什么獨特的見解,從眾地喊句口號感覺好像沒那么突兀。
人總是不喜歡承認自己的淺薄,不懂卻想裝懂。明知沒理,卻還要像白話說的死雞撐撐飯蓋。反駁“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大可搬出莊子逍遙無為那套來忽悠。被冠名“不會鬧事的一代”也可甩出經(jīng)濟人那套值得不值得去辨證。這樣說來,又未免太斷章取義了。“避諱或遮蓋都是自欺,自欺意味信心不夠”可這似乎不是我一個人的信心不足。
當問及辛亥革命是哪一年或許還需要查百度,而大S和汪小菲哪一年結(jié)婚卻可以脫口而出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觳臀幕瘖蕵凡粩喑涑饷刻斓纳,易得的卻廣泛傳播。點開網(wǎng)頁,最抓眼球的往往是那些帶圖的八卦小道消息。對大學生們的沉默沒獨立思考,可以冠冕堂皇地抱怨這是大環(huán)境的影響、這是媒體的導向、這是應試教育的結(jié)果。
“is it none of my business? it is none of my business. ”對于事情的表態(tài),就英文來看,外國人個性會更鮮明。不像我們,態(tài)度要曖昧到最后一個標點符號。“不關我的事?不關我的事!”在這樣一個奉行中庸之道的群體里,不置可否地辯證有時候是王道,有時候看來卻是多么的無奈和懦弱。對于一部禁片,很多人會翻箱倒柜地找到種子資源去下載觀看。對于一本禁書,也有許多人會私底傳閱交流。對于一項禁令,還是會有人提出異議爭取更廣的自由。這一撮人有著特立獨行的想法和處事方式,但如果他們的這些言論思想只是對某些名家的總結(jié)和提取概要,那么也將難以成為中流砥柱。更何況還有沉默的大多數(shù)。
定論都不是永恒的,在某些特定的時段里,總在變化。心中還是愿意相信青年一代在沉淀正在等待。作為第一個捅破窗紗的人畢竟要有勇氣,而選擇敲碎玻璃的人帶來的也不僅只是一聲巨響后的震動。
9、我是個浪跡天涯的人,但是深切地知道,即使穿著涼鞋的腳踏在土耳其的石板路上,別人問“客從哪里來”時,我只有一個答案:不是湖南,不是紐約,不是慕尼黑。家,可以暫時揮別,可以離棄,可以忘懷,但家,永遠還是那么一個。四十年后的臺灣,有想走而走不掉的人,有可以走而不走的人,也有一心一意在這今生今世的人。不管哪一種,只要他把這里當“家”,——心甘情愿的也罷,迫不得已也罷——只要他把這里當家,這個地方就會受到關愛、耕耘、培養(yǎng)。
10、有一天搭計程車,跳過馬路上一個大坑,受驚之余,這個嚼檳榔的司機往窗外狠狠吐了一口痰,罵了一句:“操國民黨!”
這個司機完全錯了!他可以“操”養(yǎng)工出,可以“操”市政府,但路上一個坑,與國民黨這個政黨何干?他的咒罵完全不公平。可是,或許有一個可能的解釋:他罵黨,因為他不知道政府哪一個部門負責哪一樁事,路上有坑的時候,他不知道該找誰負責;換句話說,當他要爭權利的時候(譬如行路無坑的權利),他并不知道有什么管道可循。
我們要的是敢于面對現(xiàn)實、接受挑戰(zhàn),勇于負責的政府,但是要促成這樣的政府,我們更需要有批判能力、有主動精神、有理性的人民。歸根究底,實在是一句老生常談:幾流的人民就配幾流的政府。
11、你是誰?憑什么你就做“沉默的大眾”,等著少數(shù)人努力了,甚至犧牲了,你再去享受他們的成果?你在買著消費者團體認可的食品,當初這些人投告無路的時候,你是在一旁觀望?嘲笑?還是漠不關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222073.html
相關閱讀:讀書筆記大全-《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
《永恒的終結(jié)》讀書筆記
《狼牙山五壯士》讀書筆記1500字
讀書筆記大全-《天使咖啡館》讀書筆記
紅巖讀書筆記好詞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