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閑話:不是讀書人的讀書報告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這一年讀的書不多,也雜,感觸卻蠻多,也雜。記得小時候讀三毛,她說“書與牙刷,概不外借,一定要借,我選牙刷!睍拇_是很個人的物件,一不小心暴露了書單,總覺得陌生人也要對自己多幾分熟悉,再加上書總是讀也讀不夠,說起自己讀的書,總是很羞赧,覺得不足以在底蘊層面引起讀書人的共鳴,只是勤做積累以補拙氣罷了。

小時候媽媽上班的地方離省圖書館很近,最開始的時候每周借兩本書回來給我看,從牧民谷系列到各國各色兒童讀物在那個年紀(jì)得到累積,也培養(yǎng)起了看字的習(xí)慣,借書回執(zhí)單變成了收藏之一。稍稍長大一點,中學(xué)時代開始自己借書,在太早的年紀(jì)讀了一些老成的作品,很難消化,收獲也很有限,那時候看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杜拉斯的越南情人,麥克尤恩的愛欲,伍爾夫的意識流……看的過程苦澀難捱,看完了也統(tǒng)統(tǒng)是懵的,這些作品等到長大后才明白,沒有經(jīng)歷的堆積,泛泛的讀很難明白其意義。閱讀體驗還是要和年紀(jì)相匹配的效果最好,容易引起共鳴和反思,也能明白作品的意義和偉大。

我看書的習(xí)慣比較隨性,不足道憐香惜玉,書買回來書皮第一時間卸下來變成書簽,圈劃折角以作筆記索引在所難免,一本書讀完常常書體要厚上好幾倍。這在很多愛書之人看來是不可饒恕的粗魯,我贊同,書本理應(yīng)包上體面的衣裳,看書前洗干凈了手,輕輕盈盈的不著痕跡的讀,書皮上自會留下閱讀累積的痕跡,由此也可窺見閱讀的偏愛。這樣僅僅是想想也能從閱讀的姿勢,環(huán)境上加以要求自己,從而產(chǎn)生整體的雅,以及對書的敬。但是于我而言,也許自在的讀更為愜意。因此即便是生活在有大型24小時書店的城市,我對“書店閱讀”也很不感冒,因為在書店閱讀總歸限制很多,這種限制總的來說來源于“不屬于我”的顧忌,每每看到了逞心快意的句段,不能及時的圈劃做摘抄總是心癢難耐,拍照記錄就顯得隔靴搔癢了。

讀完的書,因為折角而變厚

折角標(biāo)記要整理筆記的地方,省去沒有筆的煩惱

大學(xué)以后看書的時間很碎片化,看書的場合也決定了我閱讀的對象,就像趕地鐵時讀的書和靠在床上長時間讀的書絕不是一類。今年的地鐵書單是:卡佛的《當(dāng)我談?wù)搻矍闀r我們談?wù)撌裁础,顧(quán)l(xiāng)(少林修女)的《就這樣吧》,博爾赫斯的《阿萊夫》,小顧聊繪畫系列以及馮唐的《如何成為一個怪物》。這幾本書都是短文集,很適合地鐵上零散的時間和較淺的思考。如果有完整的較長的閱讀時間以及舒適的閱讀環(huán)境,我會閱讀一些長篇小說,或是需要思考的閱讀速度較慢的書。一般讀這種厚部頭的書,我會同時開好幾本書,進度不一的同步開讀,讀完以后會按照折角抽空做讀書筆記。前幾天學(xué)長聽我說起這個閱讀習(xí)慣分享給我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一個由UCLA一對教授夫妻研究出的記憶理論:人的記憶有兩個強度??存儲強度(storagestrength)和提取強度(retrievalstrength)。存儲強度并不會隨著時間減弱,但提取強度卻可以通過不斷復(fù)習(xí)減緩遺忘。所以因為同時開了很多本書,每次讀的時候都要先提取一下上次的記憶,再加上閱讀后的筆記整理,最后記住的東西更多。今年啃的書有:武志紅的《家為何會傷人》;弗洛姆的《愛的藝術(shù)》;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廖一梅的《像我一樣笨拙地生活》,《悲觀主義的花朵》和《柔軟》;羅伯特所羅門的《哲學(xué)的快樂》;羅伯特的《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shù)》;王文華的《61×57》;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孟京輝的《先鋒藝術(shù)檔案》,畢贛的詩集《路邊野餐》和石田干之助的《長安之春》。

今年讀書有一個進步,開始涉及心理學(xué)和哲學(xué)領(lǐng)域,這可能是長大的標(biāo)志吧,這些書放在過去是不敢碰的,因為知道看不懂,也因為壓根沒有很多思考所以不需要尋找答案。今年的《愛的藝術(shù)》,《家為何會傷人》和《哲學(xué)的快樂》這三本書對我來說意義重大,閱讀的過程非常緩慢,而且有可能永遠都讀不完,一直反復(fù)的讀下去。20歲到21歲這兩年,我開始把眼光從“他人如何看待我”轉(zhuǎn)移到“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上來,更加關(guān)注內(nèi)心世界和自我需求,開始審視自我與自我,自我與家庭,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鏈接和關(guān)系。這三本書可以說是我認識自己的啟蒙課本,除了開始審視自我問題和家庭問題(家庭問題并非問題家庭專屬),也開始虛心的把愛作為一種能力去學(xué)習(xí)去積累去表達。也正是因為開始了這種反思和學(xué)習(xí),我驚訝的發(fā)現(xiàn)其實我一點都不了解自己,每每多看到一點真實的自己,都開心的像認識了一個新朋友。盡管我知道一個二十多歲的人說想要花時間了解自己有點可笑,但我確實是一個自我意識啟蒙比較晚的人,今年花了很多時間在探索自己上,通過意念思考,也通過很多輔助活動,目前為止成效顯著,我慶幸這件事沒有開始的更晚,非常感謝這幾本書的指引。

廖一梅的幾本書也是在今年集中看完的,也是因為今年看了很多場戲。我是個不愛看電影的人,看電影全憑緣分,被動的可怕。在戲劇上,倒是主動不少,往往先發(fā)制人,懷著滿腔熱情買票搶票。劇作集很早就買了,今年同步著戲看完了廖一梅的劇本,看戲之前讀一遍,記下來喜歡的細節(jié),坐在臺下熱忱的期待著,看過戲覺得不錯的再去讀一遍字,又能想起舞臺上的演繹。今年看的戲跨度也大,從先鋒話劇到傳統(tǒng)戲劇再到傳統(tǒng)戲曲,看完牡丹亭就買了《臨川四夢》,17年接著讀吧。

今年也認識了新的作家,毛姆是很多人強推的了,今年倒是第一次捧起來讀,真是喜歡。讀完《月亮與六便士》這幾天在做摘抄,毛姆真是人精啊,宛轉(zhuǎn)之間就把人性寫盡了。還記得書中有一段描寫他作為新興作家被引入一上流聚會,貴族的丑態(tài),新晉作家的縮手縮腳,老司機的圓滑腔調(diào),抄完真是想放下筆起立鼓掌,明年還打算接著讀他的《刀鋒》。東野圭吾也是今年初讀,愛的人愛得要死,我個人不喜歡,讀他的小說心太累,耗精神,看完以后整個人很負面,再加上總是在描寫一些超出我認知范圍的倫理故事,讓我非常不舒服,可能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都不會再碰他的書了。我個人對于日本文學(xué)作品總是很有隔閡,也許是沒有好譯本的關(guān)系,之前看過村上春樹,吉本芭娜娜也是不太提得起愛,讀到目前比較喜歡的是石田干之助的《長安之春》和岡倉天心的《茶之書》,都不是小說作品,希望明年能找到屬于我的那本日本小說。

2016年不斷地有人給我安利Kindle的好,告訴我因為有了它多讀了很多本書,但我只是想想不能折角翻頁就還是無法接受,不然2017年試試這種電子式的新潮讀法?一年又一年過的總是很快,回顧一下今年想想自己多少還是讀了幾本書,略略的欣慰。想起之前和一個朋友開玩笑,他笑著回我“我怎么會做那種事,我可是個讀書人”,他確實是個讀書人,可是那時我在想,什么時候我才能有底氣說自己是個讀書人呢?

還要很久很久,還要很多本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255095.html

相關(guān)閱讀:《香水》讀書筆記:一個偏執(zhí)天才的隕落
《戰(zhàn)爭與和平》讀書筆記摘抄
讀書筆記之《魯濱遜漂流記》
《蘇軾故事》讀書筆記之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無人島歷險記》讀書筆記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