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談論這本書的人/文章都將重點放在“瓶頸”(Constraints)的討論上。的確,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的基本原理是圍繞著瓶頸展開的。但全書第一次給我留下印象的卻是鐘納(小諸葛,智慧的化身)質問羅哥(男主)“你的目標是什么”?(汪峰的形象躍然紙上,“你的夢想是什么”?)全書圍繞這個問題兜了個大圈子,最后落腳在“賺錢”二字上。初讀時我覺得作者很矯情,為什么要用一個章節(jié)(第5節(jié)“目標是什么?”)來鋪墊這個思考過程呢?企業(yè)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賺錢。但再讀之時,反身自省,可謂細思恐極。
雯婧也經(jīng)常問我,你想要的太多,到底想要什么?甚至雷總也說過,對目標的思考是困難的,“不要用戰(zhàn)術的勤奮來掩蓋戰(zhàn)略的懶惰”。我想,之所以“思考目標很困難”,最主要的原因是對自身的定位很困難:所有人都傾向于高估自己,這是最基本也最深刻的人性。我們每天見到N波創(chuàng)業(yè)者,媒體公司硬要說自己的互聯(lián)網(wǎng)社群,裝修公司非要做APP然后轉型“O2O”,家電的代工廠希望插上WiFi芯片變身物聯(lián)網(wǎng)的中心。當下的中國,多數(shù)企業(yè)的日子不好過,在傳統(tǒng)發(fā)展路徑受阻時,多數(shù)企業(yè)希望“換方向”和“轉基因”(比如插上互聯(lián)網(wǎng)的翅膀)。這時思考目標本身就成為非常嚴肅的,無法回避的問題。
回到文章本身。明確目標,并給出一個準確的目標“表達方式”,是全書介紹的方法論的第一步。而準確的表達,是建立在精確的定義基礎之上的。幾條簡單的定義如下(作者雖是物理學博士,但沒有用到公式和符號,很窩心):
有效產出(Throughput):整個系統(tǒng)通過銷售而獲得金錢的速度;
庫存(Inventory):整個系統(tǒng)投資在采購上的金錢(采購的是準備銷售的東西);
運營費用(Operating Expense):系統(tǒng)為了把庫存轉化為有效產出而花的錢;
定義好這三個概念后,整個公司(系統(tǒng))的目標就可以表述為:增加有效產出,同時減少庫存和運營費用(將“賺錢”這個目標分解成三個,更具有操作性)。后面的故事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鐘納告訴男主,應該將注意力從降低費用,轉移到提高有效產出上(約等于提高產能)。一句話能夠概括,為什么要用一個小說來闡釋呢?為什么還被人奉為經(jīng)典呢?
我覺得全書的牛逼之處在于:
首先構建了一套自洽的“世界觀”(類似三體/魔戒/基地等,當然作為管理小說這里的世界觀要簡單很多);
在這套世界觀之下,用演繹的方法展示了整個推理過程,并且這一推理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適性;
先來看看作者是如何構建一個世界的。全書的背景是(前方高能有劇透),一個訂單無法按時交付瀕臨破產的工廠,廠長羅哥焦頭爛額每日加班夫妻反目,被迫病急亂投醫(yī)地懇求網(wǎng)友(智慧的化身鐘納)見面,最終工廠起死回生羅哥升職加薪夫妻復合走向人生巔峰的故事。先不管作者是否很自戀地自比于“多智而近乎妖”的鐘納,他的幾條基本假設還是很通俗的且符合直覺的,并用這幾條假設構建了世界觀:
任何資源可以分為兩類:“瓶頸資源”和“非瓶頸資源”;
工廠的生產存在依存關系:一項工序完成才能進行下一項工序;
每一種資源的產能都存在“統(tǒng)計波動”(是一個變量而非常量):例如工人生病,機器出現(xiàn)故障等;
給定這幾條假設,作者就開始秀肌肉了(希望大家能耐著性子往下看)。b和c相結合,可以得到一個很有啟發(fā)性的結論,事實上全書基本都圍繞這一結論展開。由于統(tǒng)計波動在依存關系中的疊加,若管理者努力調整產能使之滿足市場的需求(一個教科書級別的誤區(qū)),那么生產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多余的庫存,并導致運營費用的提升,最終很可能導致虧損。應該追求的是整個系統(tǒng)中的“流量”約等于甚至略小于市場的需求。這其實是“用統(tǒng)計的觀點”看問題,和“靜態(tài)地”看問題的差別。事實上,這段推理不禁讓段郎想起了本科時的“隨機過程”(隨機過程隨機過,不堪回首。,甚至有種抓起筆列公式建個模型算一算的沖動。但物理學博士很“耐撕”地舉了三個栗子來說明這個原理:“童子軍遠足”,“搬火柴游戲”和一個具體生產的例子?峙逻@也是本書頗為暢銷的原因吧。
不止于此,根據(jù)a和b,作者還推導出了“非瓶頸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是由其生產潛力決定的,而是由系統(tǒng)中的瓶頸資源決定的”。這看起來特別的符合直覺,甚至像是一句廢話。但由此衍生的一個直接推論是:工廠的工人是否永遠保持忙碌是最有“效率”的?表面看來,如果不讓工人保持工作,就會產生人力的閑置,進而降低了工人的平均產出(效率降低)。但如果讓工人100%地滿負荷工作,產生的半成品卻無法100%地被后續(xù)工序利用,進而形成半成品的庫存呢?
抽象一點,我認為TOC的方法論可以概括為:通過尋找瓶頸的“局部最優(yōu)”,從而實現(xiàn)整個系統(tǒng)的“全局最優(yōu)”。這一方法論包含了三個層面,一是總體上承認瓶頸的重要性,不應該平均用力地去努力實現(xiàn)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局部最優(yōu)”;二是明確哪些是真正的瓶頸;三是努力實現(xiàn)瓶頸的最優(yōu)。我覺得其中第二點尤為關鍵。
:作為一本小說,其實全書在三分之二處主人公就走出困境了,后三分之一的篇幅基本在總結經(jīng)驗,將“TOC”的方法論提升到普適的高度。作者先是在36節(jié)明確總結出了“找出瓶頸??挖掘瓶頸潛能??確定其他事項優(yōu)先級??給瓶頸松綁??循環(huán)往復”的五步法。在最后一節(jié),又將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瓶頸的重點落在了“打破思維的慣性,勇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假設”之上。但知易行難。挑戰(zhàn)假設,打破慣性,這對于從小生長在“聽話”環(huán)境下的我們,又談何容易。
“啟動資源”(Activating)并不等于“利用資源”(Utilizing)。這可能是全書對我觸動最大的一句話。在一個VC汪的工作流程里,大致上可分為“見項目、跟項目、投項目、管項目、復盤”這幾個階段。段郎13年初入行,遇上了14-15年的超級大牛市,時間基本都花在“見項目”和“投項目”上?梢哉f啟動了一大堆的資源(見創(chuàng)業(yè)公司),但并沒有真正地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深入理解其商業(yè)模式,對創(chuàng)始人的判斷等)。仿佛一條生產線上的100%忙碌的工人,生產了一大堆的半成品,除了形成庫存浪費資源外,徒勞無功,令人汗顏。這其中既有“被市場推著走”的現(xiàn)實困難,也有“項目不嫌多”“見多才能識廣”“打怪多才能升級”的隱含假設。但是,見項目真的越多越好么?學而不思則罔,或許,對經(jīng)驗的總結,對趨勢的研判,甚至對方法論本身的思考,才是我目前的“瓶頸”所在吧。
2015年12月7日凌晨 段譽 于芍藥居斗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257038.html
相關閱讀:《傅雷家書》讀書筆記1000字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800字范文
幼兒教師讀書隨筆
讀書筆記大全-《女巫》讀書筆記
少兒讀物《學習也可以快樂》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