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懺悔錄》讀書筆記作文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我本打算在畢業(yè)前寫一篇關(guān)于盧梭的文章,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耽擱了,現(xiàn)在終于可以完成這篇文章了,這就像完成某種神圣使命一樣讓我感到愉悅.

初看盧梭的《懺悔錄》,開篇那發(fā)自肺腑的宣告多少讓人感到驚訝,這是經(jīng)歷了多大的委屈才能有這番感嘆!而現(xiàn)在看來,這宣告卻給人一種混雜著心酸的崇高感。

我在從事一項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事業(yè)。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末日審判的號角想吹就吹吧,我將手拿著此書,站在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我將大聲宣布:“這就是我所做的,我所想的,我的為人。我以同樣的坦率道出了善于惡。我既沒有隱瞞什么丑行,也沒添加什么善舉。”(《懺悔錄》P3)

“盧梭僅僅只屬于那些與他一樣具有浪漫情懷的人,只屬于心靈相同者!蔽錆h大學(xué)趙林教授這樣評價道。盧梭那顆敏感的心使他成為了是那個時代的孤獨患者,他離群索居、脆弱敏感、孤獨自傲、憤世嫉俗。

如果你也曾在當(dāng)下這個看似花紅酒綠的市井生活中感到過孤獨,也曾試圖擺脫社會的種種枷鎖,那么你就很有可能感受到盧梭那顆敏感而脆弱的心。

上流社會的孤獨患者

盧梭對于大多數(shù)來說恐怕只有個“啟蒙思想家”的印象,這些思想家們大都是貴族,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整天沒事就在思考國家大事,這是初高中歷史給我們留下的“大概印象”.

不過盧梭可不是什么貴族,也沒受過什么正規(guī)教育,更不想思考國家大事。他和我們每個平凡人一樣,甚至比我們的狀況更糟糕。

盧梭一出生母親就死了,父親是個鐘表匠。10歲的時候父親因為和別人發(fā)生糾紛逃往里昂,他便開始借宿生活,期間給一個渾身都是惡習(xí)的雕刻匠當(dāng)學(xué)徒,之后還給別人當(dāng)過仆役?傊R梭的童年很悲慘,基本上是在流浪和打工中度過。

之后雖然憑借自己的才氣結(jié)交了一些法國的上層人士,和“百科全書”派共同編撰新書,和貴婦人談情說愛,但是盧梭總感覺和這些上層人士有著某種說不清的隔閡。

我無可奈何地被跑到社交界中,既無它的氣度,又無法裝出那副派頭,而且還不習(xí)慣于那種派頭,于是便想弄出一副自己獨有的派頭,免得邯鄲學(xué)步。(《懺悔錄》P327)

這種隔閡如神意的感召一般讓盧梭與上流社會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而最終在得尿閉癥的第二年(56歲的時候)促使他離開了法國的上流社會,開始了在埃皮奈的“退隱廬”的隱居生活。

為什么不喜歡法國的上流社會?為什么要放棄國王的年金而選擇歸隱山林?這是理解盧梭的關(guān)鍵。古往今來,但凡超凡脫俗之人往往難以得到普羅大眾的理解,因為他們的行為“有悖于”一般人的倫理觀念,盧梭亦如此。

盧梭在童年時期就培養(yǎng)起對大自然的熱愛。盧梭童年時期的流浪生活讓他接觸到了許多自然的風(fēng)光,沿途旖旎的風(fēng)景常常使這位不知世事的少年駐足不前,陶醉在自然美中。

到處是盛筵和喜宴,我們無需破費,只要費點唾沫和噴泉玩具的水,就能走遍皮埃蒙特、薩瓦、法國以及全世界。我們擬定了一些永無止境的旅行計劃,不是假設(shè)有必要在某處停留,而是為了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樂趣。(《懺悔錄》P85)

任何一個在大自然中長大的孩子都不會主動喜歡上城里的生活,即使城里的高樓大廈和生活氛圍會在最開始的時候吸引這些“農(nóng)村人”,但是自然給予他們的“自由”本性卻無時無刻不向他們發(fā)出“返回自然”的呼聲。

盧梭的流浪經(jīng)歷讓他接觸了許多下層人士,這些人大都善良、熱情,沒有上流社會的虛假和陰險。除了渾身惡習(xí)的雕刻匠杜康曼師傅,盧梭給別人當(dāng)仆役時遇到的下層人士無不讓他感受到“友誼”或是“愛情”的美好。

巴克勒(盧梭學(xué)徒時的一個伙伴)是個很風(fēng)趣、很活潑的小伙子。他由于年輕,所以滿嘴的俏皮話,讓人很愛聽。我一下子就喜歡上巴克勒先生,竟至到了不能離開他的程度……這一次,除了獨立自主,還有一個年歲相仿、趣味相投、性格隨和的好朋友作伴,無牽無掛、無事無責(zé)、無拘無束、想停就停、想走就走,那該是那么地美。。ā稇曰阡洝稰86)

每個真正接觸過社會底層人士的人都不會否認這些下層人士“言行一致”的美德,若不是因為生活所迫而進行必要的算計,這些人顯然比上層人士更好相處!

盧梭在巴黎的種種遭遇讓他開始厭惡上流社會。盧梭在而立之年告別了尚貝里舒適的鄉(xiāng)村生活,來到了充滿著高雅腔調(diào)的大都市巴黎。正如每個擁有一絲才氣的大學(xué)生剛進入社會的狀況一樣,盧梭自己發(fā)明的簡易記譜法并沒有得到認可,但卻陰差陽錯地結(jié)交了伏爾泰、狄德羅、大朗貝爾等人。

18世紀,法國喬弗朗夫人的文藝沙龍情景。在場的人中有哲學(xué)家盧梭、阿朗貝爾、朱利葉?德?萊斯皮納斯等

盧梭總是以一種極大的真誠和這些人交往,在得知狄德羅入獄后,盧梭到處奔走,甚至冒昧地寫信懇求路易十五的情婦設(shè)法把狄德羅救出來,當(dāng)他有機會去監(jiān)獄看望狄德羅的時候:

我便飛奔過去,撲到我朋友的懷抱中。真實一言難盡的時刻!……我激動、快樂得喘不過氣。他睜開我的臂膀后的第一個動作便是轉(zhuǎn)向圣堂司庫,對他說:“您瞧,先生,我的朋友們多么愛戴我!薄袝r候回想起來,我始終認為,我要是狄德羅的話,首先想到的絕不是這個。(《懺悔錄》P310)

其實,那個時候盧梭并沒有懷疑和狄德羅之間的友誼,只是等到了自己隱居退隱廬、外界開始對他的行為指指點點的時候,狄德羅便三番五次爽約不來看望盧梭,對比此前自己對狄德羅極大的熱情,盧梭這顆玻璃心開始懷疑起他們之間的友誼。

他總是約人相見,又無故缺席,接著又心血來潮地重新相約,旋即又是失約,真令我十分厭煩。我每月都要白等他三四次,而且,我還一直跑到圣德尼去迎候他,最后干等了他一整天……他最后的那一次失約尤為嚴重,更使我寒心。我于是寫信向他抱怨,但語多溫柔親切,我寫著寫著,淚水便沾濕了信紙。(《懺悔錄》P407)

如果說與狄德羅一行人的友誼讓盧梭感到心寒,那么與上層人士一起共事讓他徹底地厭惡上流社會的制度。盧梭剛進入巴黎社會不久就得到了一個好差事??給蒙太居伯爵當(dāng)秘書,但這個大使根本就不做事,基本上都是盧梭代做。

18世紀法國巴黎上流社會

一方面因為嫉妒他人稱贊盧梭的盡職盡責(zé),另一方面因為想討好自己的第二隨從,蒙泰居伯爵便一直刁難盧梭,想盡辦法污蔑他,盧梭含冤受屈卻投訴無門,這在他心靈中埋下了對法國愚蠢社會制度憤怒的種子。

在這種制度下,真正地公義和真實的正義總是為一種莫名其妙的表面秩序做出犧牲,而這種表面秩序?qū)嶋H是在摧毀一切秩序,而且只是對弱者的被壓迫和強者的不義的公開權(quán)力予以認可!保ā稇曰阡洝稰288)

現(xiàn)在我們再回過頭看之前那個問題,盧梭為什么抗拒巴黎的上流社會?現(xiàn)在答案顯而易見了,一切都源于盧梭那顆敏感易碎的心!一個從小熱愛自然的人難道不是一個敏感的人?一個嗜書如命的人難道不是一個敏感的人?盧梭的童年充滿著自然的美與文學(xué)的想象,少年流浪的經(jīng)歷更是以一種無形的方式刺激著這顆敏感的心,讓他時刻保持著敏銳的感知力。

當(dāng)這樣一顆本性向往自由的心進入巴黎上流社會時,這種心靈與環(huán)境的不適應(yīng)起初還不太明顯,但當(dāng)與上流社會接觸更加緊密時,這顆心必然會感到極度不適應(yīng),這時候要么環(huán)境改變心靈,要么心靈改變環(huán)境,盧梭選擇了后者,懷揣著一種強烈的失望與孤獨感選擇了歸隱山林。

永恒不滅的激情

在巴黎的種種嘗試讓盧梭選擇歸隱山林,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就是那種討厭紛爭、虛偽、不愿進入塵世的修道士。

他飽覽古羅馬時期的著作,其中對他影響最深的是普魯塔克的《名人傳》。據(jù)盧梭回憶,有一次在吃飯的時候,他講起了西伏拉的壯烈事跡(戰(zhàn)敗被俘,英勇不屈),為了表演西伏拉的英勇行為,他竟然伸出手來放在燃燒著的火盆上。

因此,盧梭在《懺悔錄》里也時常稱自己從小就擁有“那羅馬人的嚴峻性格”。這種性格不同于中世紀基督教培養(yǎng)起來的服從意識和柔弱性格,它偏愛力量之美、自然欲望和榮譽感,它滋養(yǎng)著反抗精神和自由性格。

但是盧梭的性格注定是矛盾的,這樣一種陽剛性格的反面便是極度柔膩敏感的性格。法蘭西斯?韋渥在《盧梭》一書中寫道:“盧梭幼年時從父親和姑母那里得到了溫柔和慈愛,使他養(yǎng)成了既十分高傲又非常溫柔的個性,這種介于柔弱和剛強之間的矛盾心理,使他能克制驕奢的不良品質(zhì)!

正是這種矛盾的性格讓盧梭的心理欲望與現(xiàn)實表達呈現(xiàn)出巨大的張力。這種矛盾在對朋友的情婦烏德托的感情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盡管盧梭深愛著烏德托夫人,但是一種強烈的道德感壓制著他心中的浴火,從而成就了這段柏拉圖式的感情。

當(dāng)他面對社會不公和朋友的詭計的時候,這種矛盾的心里也使他感到異常難受,他往往因此采取委曲求全的做法,但心里的反抗欲望卻越來越強烈,敏感而熱烈的心迫切需要發(fā)泄的地方。

于是充滿力量的文字便誕生了,他把對烏德托夫人的感情轉(zhuǎn)移到《新愛洛依絲》中藍眼黃發(fā)的朱莉身上,他把對社會的控訴寄托在《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愛彌兒》上,他把自己最真實的人性寫進了《懺悔錄》和《一個孤獨的漫步者的夢想》。

縱觀盧梭的一生,他在行為上其實算不上出格的人(尤其是歸隱退隱廬之前),但他的文字卻敢于跟時代唱反調(diào),無論是時代的保守者(天主教),還是時代弄潮兒(伏爾泰等人),在他眼里都是人類歷史的浮云罷了。他堅信內(nèi)心的聲音,堅信人類本性雖敗壞但仍有機會獲得幸福。

正是這種對內(nèi)心的確認才使得盧梭沒能成為純粹的隱居者,他對社會的思考才能通過文字傳播出去,進而引發(fā)法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革命以及席卷整個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

有人說盧梭贊美原始人的各種美德,呼吁人們回到“無欲無求”的原始社會,這是對他多么大的誤解!雖然盧梭認為人類社會已經(jīng)敗壞了人的自然本性,但他并沒有呼吁人們回到原始社會的意思,正如黑格爾所稱,原始社會的人是一群動物的伊甸園,人類不可能再返回其中。

可以說,我將要寫下的就是你們這些純粹的人的生活方式,你們原有的品性已經(jīng)為教育和習(xí)慣所敗壞,盡管沒有完全敗壞。[讀書筆記www.i1766.com]我覺得有這樣一個時代,人愿意永遠駐足在那里,你也在尋找那個時代,并希望你們這些純粹的人都生活在那里,永遠不愿前進。(《論人類的不平等起源》P20)

盧梭在《論人類的不平等起源》的本論中已經(jīng)強調(diào)了他所要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狀態(tài)的人,是純粹的人,而不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不應(yīng)該被視為歷史的真相”,“而僅僅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假設(shè)推理”。換句話說,盧梭研究的是人的自然狀態(tài)“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而不是“曾經(jīng)是”什么樣子。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盧梭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他的目標(biāo)是在未來,僅僅是通過對自然狀態(tài)和人類社會敗壞人性的揭示,讓我們意識到當(dāng)下人類狀況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從而使我們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調(diào)整當(dāng)下的制度,以便在不久的將來實現(xiàn)向自然狀態(tài)的“回歸”。

因此,盧梭不是一個純粹避世的人,他的身體在逃避塵世,他的思想?yún)s直達宮廷。因為你既不能想象一個完全避世的人(如佛家)能寫出諸如《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這種政治學(xué)著作,也不能想象一個對人類社會持悲觀態(tài)度的人,能天才地構(gòu)想出人類社會原初契約和原則。

如果非要追問盧梭為何對于社會公正、善良、自然情感有如此之大的激情,以至于隱居退隱廬后還時常受到它們的影響,他的回答是:

良心!良心!你是圣潔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國的聲音。是你在妥妥當(dāng)當(dāng)?shù)匾龑?dǎo)一個雖然是蒙昧無知然而事聰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不差不錯地判斷善惡,使人形同上帝。(《愛彌兒》,P417)

原來,一切都是良心在作祟。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261980.html

相關(guān)閱讀:《只有一個地球》讀書心得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讀書筆記
讀書札記:在閱讀和旅行中學(xué)會欣賞
《小王子》讀后感作文
《漢娜的手提箱》讀書筆記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