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翻譯:知道所應止之處則志有定向,志有定向后心不妄動,心不妄動繼而安定自在,安定自在然后智慮明澈,智慮明澈便能思而后得。事物都有本末終始,如果能知道事物的輕重緩急便接近于大道了。
止、定、靜、安、慮、得既是個人修養(yǎng)的次第,也是取得事業(yè)成功的次第。止,說文釋為“下基也”,即在下的基礎。許慎釋其篆形為草木在下的根基,而甲骨文之“止”則象足趾形,那人在做一件事時要止于何處呢?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釋“知止”為“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至善并不是一個(唯一的)終極目標,而是在任何一事,任何一物中要求個至善的所在。朱熹稱此為天理,天理這一概念既包含事物的規(guī)律,也包括人的道德責任。
故知止即在做任何一件事時要先清楚自己應該承擔的是什么?《大學》在下文中釋“知止”為“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币粋人隨其身份的不同而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如作為教師,承擔的是教育學生的責任,作為司機,承擔的是維護乘客安全的責任,在承擔責任的同時也就是自己的事業(yè)獲得成功的時候。故而,一個人的事業(yè)并不只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私人目的,而是以此為基礎,同時承擔起對他人及社會的責任。
我們能夠知道止于何處,心靈便能夠定、靜、安,從而能夠慮??理性地謀劃事業(yè)。慮,許慎釋為“謀思也”,慮難曰謀,即對困難的審慎思考,也即自己的“知止”最終落實于行動,最后能“得”??有所得??獲得成功。故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苯o我指出的是具體落實修身的操作方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269446.html
相關閱讀:紅巖讀書筆記900字范文
三國典故之徐州牧陶謙三讓徐州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大全-《用感恩的心去工作》讀書心得
《螞蟻和喜鵲》讀書筆記250字
翻看《曾國藩?血祭》前兩章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