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論語?泰伯第八》讀書筆記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8.1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薄竟P記】前人著述,甚至有說昌有德,故而后來“擴張國勢,竟有天下之三分之二,到他兒子便滅了殷商,統(tǒng)一天下”。這種解釋實在是太壞。有德之人志在治民,而不在得國。本章所言,太伯之德在于為有德之人能德行天下而克已。泰伯棄國而走,實則不合于“父母在不遠游”之義。表面上這是不孝,但究其根本,則是以小惡而推行大德。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會刻板地以為古人做事因循守舊,不知變通,在這一章中我們則看到另一種現(xiàn)象,即以社會效益最優(yōu)為目標(biāo)。夫子從泰伯的“不孝”中看到泰伯的良苦用心,其實也不僅是對泰伯的贊許,更有一種以古喻今的傷感:有位之人不能放下所得,有德之人不能德行天下,自然社會也難以尋求好的促進方案。夫子贊泰伯,也是感嘆自己!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薄竟P記】禮,是標(biāo)準(zhǔn),是“知和而和”的恰當(dāng)。內(nèi)心沒有理解恭、慎、勇、直的意義,則難以把握其尺度,最終反受其累。一國之幾俗與上位者的行為、提倡有很大關(guān)系。一國之風(fēng)俗如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國家政策層面的決策。

8.3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筆記】此章應(yīng)該發(fā)生于曾子晚年,自度時日無多之時。曾子日有三省,時時檢束自己的行為與內(nèi)心,而此時讓弟子們開衣視之,亦是臨終檢束。“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有道則仕,無道則隱”,曾子此舉實則甚合于夫子之道。有些注述認(rèn)為此章見曾子之不足,或有偏頗。曾子自己我檢束并告之于弟子,也希望弟子能謹(jǐn)守此道。君子不臨險地,保全身體、保全志趣都同等重要。邦無道,君子退,不在廟堂,故也不會有廟堂之辱。邦有道,也或時有困頓,此時君子以身事人君,不避生死,有時或許是難以保全身體的。8.4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薄竟P記】孔子在時,為救民而周游天下,曾子病重,亦不改夫子為民之初衷,故而言之于孟敬子,孔門之大擔(dān)當(dāng),至死方休。曾子以“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為引子,不可謂不動容貌、正顏色云去。如此淳淳以告,足見曾子之情深意切。孟敬子若果能行此,以上位者之德,下必效之,魯國之民風(fēng)將醇樸,國家能治。籩豆之事,則有司存,曾子最后告誡此事,亦是希望有位者能以民為重,祭禮不在繁雜,在誠。禮,本身即有恰當(dāng)之意,過猶不及。8.5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薄竟P記】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虛心以就下,不忘初心,必能大成。我執(zhí)我慢,不以我為中心,而以事為中心,不以虛華為中心,以踐行道之目的,自然能成。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薄竟P記】君子可以寄大事而不亂其心,不改其志。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筆記】上章言君子之德可以托重任,此章言君子受重任而竭力前行,至死方休。8.8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薄竟P記】詩言志,興于詩,發(fā)真遠之志也;立于禮,取其節(jié),而知事之本末處置之法;成于樂,則于前而者而純熟其心志。如是三者,人材方能養(yǎng)成。詩、禮、樂,是對應(yīng)教育的三個階段。初學(xué)之人,應(yīng)該以立志為上,知為什么而學(xué);知為何而學(xué)者,必求于如何踐行,尋求處事之法,而不至于陷于“勞、葸、亂”故而應(yīng)該以禮節(jié)之;志成而能行,當(dāng)進一步修身,故以樂滌蕩之。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薄竟P記】百姓的思維在于如何讓自己生活更好,而國家的思維在于如何治理天下。這兩者既同一又分離,故而國家戰(zhàn)略與百姓思維多有出入,一個是集體主義的,一個是個人主義的。春秋之時教育水平也極有限,百姓自然也難以理解國家的整體策略,故于種種限制之中,讓管理國家之人負(fù)責(zé)政令,動員百姓以治天下。這種政策是難以讓百姓理解的。動員百姓容易,而讓百姓理解政令難。8.10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筆記】疾貧者必內(nèi)心不仁,不仁者而好勇,則易生亂。不仁者無底線,處置過甚則必?zé)o所不為,必亂。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馀不足觀也已!薄竟P記】德性是人之根本,人若德性有虧,雖有才亦不足為用。8.12 子曰:“三年學(xué),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薄竟P記】三年學(xué),不至于谷者,必能安貧,必能慎其事。好學(xué)而能安貧者,其志必遠。8.13 子曰:“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筆記】讀書筆記人能從善好學(xué),無論環(huán)境如何,堅持自己內(nèi)心之道,實在不易。不居于危邦、亂邦,免受其禍,是君子之智慧明辨。君子之道當(dāng)為有利于天下,有機會時必踐行其道。時機不合時,靜待時機。君子安時處順,有才不用,是謂棄天下;不合于時而用,則不夠智慧。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薄竟P記】國家政令之行,必有其深意,人知其一難知其二,選人而任,不干于政,此其一也。其二,君子行事,不取其辱,此其二也。8.15 子曰:“師摯之始,《關(guān)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筆記】樂,所以正禮,所以滌蕩內(nèi)心。禮樂正而后可以治天下。春秋之時,禮樂,即相當(dāng)于法律一樣。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信,吾不知之矣!薄竟P記】此三者之病,雖圣人在世,亦無可教之法,當(dāng)自省之。8.17 子曰:“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薄竟P記】學(xué)海無涯,既求新知,又習(xí)已學(xué)。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筆記】此章關(guān)于“不與”解釋較多,有任賢而不親事、非求而得國、不為已。這三者都比較合于儒家的主張。儒家主張以德治國,舜、禹有德,故而不治而治。舜、禹有德,由眾人推舉得國。舜、禹得天下而為民,不為已。三者皆通。8.19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筆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德,實乃人德之始。堯之德行于天下,人皆稱之。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薄竟P記】此章言得人材治國,人才難得。此章另外頗有些主流意識灌輸?shù)奈兜。夫子把周與理想的三代作比較,以正周之正統(tǒng)地位。8.21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薄竟P記】禹薄于已,而厚于人,人君之德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272808.html

相關(guān)閱讀:少兒讀物《愛德華的奇妙之旅》
名人傳讀書筆記300字大全
《撒哈拉的故事》的讀書筆記
巴斯《進化心理學(xué)》讀書筆記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