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讀書筆記《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第二十章 新道家: 豁達率性的風格
為理解\"風流\"的含義,需要讀《世說新語》,這是晉朝劉義慶(公元403-444年)的著作,劉峻(公元463-521年)注。晉朝的新道家和他們的佛僧友人以當時所盛稱的\"清談\"著名,從字面含義說,\"清談\"是清新、精妙的談話。它的藝術(shù)性在于運用精妙而又簡練的語言,表達(往往是道家的)創(chuàng)意清新的思想。由于它的精微思想和含蓄而富妙趣的語言,因此只能在智力較高、又互相熟悉、旗鼓相當?shù)呐笥阎g進行,而被認為是一種\"陽春白雪\"式的高水平智力活動。
2016-7-6 12:04
《世說》中有一個關(guān)于劉伶的故事,劉伶(約公元222-約300年)是竹林七賢之一。故事中說,劉伶在家里喜歡一絲不掛,為此受到別人批評。劉伶回答批評他的人說:\"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衤軍衣(有襠褲),諸君何為入我衤軍中!\"(《世說新語\"任誕》)劉伶在家里一絲不掛,誠然是以此為樂,但他還從中感受到自在于天地宇宙之中。這種感覺正是\"風流\"的實質(zhì)所在。
2016-7-6 12:22
《世說》中紀錄了當時一些著名學者的脫俗舉止。他們率性純真地行動,卻全然無意于物欲的享樂。例如,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字子猷,約公元388年卒)住在山陰(離現(xiàn)杭州不遠),\"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世說新語\"任誕》)朋友之間有真情,不在于見面親熱一番與否,因此,王徽之去探視戴安道,卻又不前而返。
2016-7-6 12:23
《世說》中另一則說:\"鐘士季(名會,公元225-264年,是政治家、將軍,又是一位文人。)精有才理,先不識嵇康。鐘要于時賢雋之士,俱往尋康?捣酱髽湎洛。向子期(向秀)為佐鼓排?祿P槌不輟,旁若無人,移時不交一言。鐘起去?翟唬篭"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世說新語\"簡傲)
2016-7-6 12:24
《世說》中另一則故事說:\"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于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曰:\"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diào)。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世說新語\"任誕》)兩人沒有交談,因為他們共同醉心的是音樂的純美和心靈在音樂中的交流。王徽之請桓伊為他吹一曲,是為了欣賞音樂;敢林离y得遇到知音,而王徽之精于音樂,于是折回來為王吹了三曲,然后登車而去。兩人都從對方得到了藝術(shù)的滿足,這時,彼此還需要說什么 呢? 《世說》中還有一段故事記名僧支遁(公元314-366年)喜歡仙鶴。一次,一位朋友送他一對小鶴。這一對小鶴逐漸長大,支遁怕它們飛走,于是把它們的翅膀剪短。仙鶴展翅想飛時,卻飛不起來,垂頭喪氣地看自己的翅膀。支遁也感到仙鶴懊喪,說道:\"既有凌霄之志,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于是等仙鶴翅膀再次長大時,讓它們自行飛去了。 《世說》中還有一則故事是講阮籍(哲學家、詩人;公元210-263年)和他的侄子阮咸,兩人都名列竹林七賢之中。\"諸阮皆能飲酒。仲容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常杯斟酌。以大甕盛酒,圍坐,相向大酌。時有群豬來飲,直接上去,便共飲之。\"(《世說\"任誕》)支遁對鶴的同情以及阮氏一家對豬趨近就甕飲酒不以為意,表明他們看自己和宇宙萬物是同等的,沒有高下之分,也沒有異類之別。這種\"同于萬物\"的感覺正是\"風流\"的重要思想基礎,也是一個人成為藝術(shù)家所必須有的品質(zhì),因為一個真正的藝術(shù)家必須要能夠把自己的思想感情
2016-7-6 12:25
《世說》中記載了許多這樣的事例,其中十分著名的一個例子是東晉謝安(公元320-385年)的故事。他在晉國任丞相時,北方秦國大舉攻晉。秦帝親自率軍并吹噓說,秦軍將士,鋪天蓋地,投鞭長江,可使長江斷流。當時晉人十分驚恐,謝安派他的侄兒謝玄率軍迎戰(zhàn)。公元383年,兩軍在淝水一線決戰(zhàn),謝玄大勝,秦軍敗退。當戰(zhàn)勝的消息報來時,謝安正與友人下棋。他拆 信看后,把信放在一旁,繼續(xù)與客人下棋?腿藛,前方有什么消息,謝安悠靜回答說:\"小兒輩大破賊。\"(《世說新語\"雅量》) 《三國志\"魏書》中卷二十八《鐘會傳》引何劭《王弼傳》,記載了何晏(公元249年卒)與王弼(著名的《老子》注釋家,公元226-249年)兩人關(guān)于感情的一次談話。何晏沿襲莊子\"以理化情\"的看法,\"以為\"圣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精,鐘會等述之。弼與不同,以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充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圣人之情,應物而無累于物者也。今以其無累,便謂不復應物,失之多矣。\"\"
2016-7-6 12:27
這方面的一個實例是《世說》引述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公元234-305年)的故事。王戎的孩子夭折,\"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世說\"傷逝》)
2016-7-6 12:31
王戎的這番話正好說明,為什么新道家中有許多人如此多情善感。使他們動情的不是個人得失,而是對人生或宇宙的某個方面的領悟和由此而來的感觸!妒勒f》中有一則關(guān)于衛(wèi)王介(公元286-312年;當時傳誦的美男子)的故事說:\"衛(wèi)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云:\"見此茫茫,不覺百端交集。茍未免有情,亦復誰能遣此?\"\"(《世說\"言語》)
2016-7-6 12:32
就晉代新道家來說,他們對性的態(tài)度,與其說是注意肉體欲望,不如說是從純粹審美的角度來對待異性。舉例來說,《世說》中有關(guān)于阮籍的一則故事。\"阮公 (籍)鄰家婦,有美色,當爐沽酒。阮與王安豐常從婦飲酒。阮醉,便眠婦側(cè)。夫始殊疑之,伺察,終無他意。\"(《世說\"任誕》) 《世說》還記載山濤(政治家、將軍;公元205-283年)、嵇康和阮籍\"契若金蘭。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于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當時中國的風俗,讀書筆記婦道人家和丈夫的朋友是不能交往的。因此韓氏對山濤說,下次這兩位朋友來時,容她在暗處看看這兩位。下次嵇、阮兩人來訪時,韓氏便置酒肴,要丈夫留兩人過夜,她在隔壁墻孔偷窺了一夜。第二天,山濤到夫人房間問道:\"他們兩人如何?\"夫人回答:\"論才華,你不如他們,但你的學識足以與他們相交。\"山濤說:\"他們也認為我的學識在他們之上。\"(《世說\"賢媛》) 上面兩則故事使我們看到,阮籍和韓氏欣賞異性美,卻沒有更多的要求;或者可以說,他們對美的欣賞使他們忘記了性的因素。
2016-7-6 12:33
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基礎
中國佛學\"則是佛學傳入中國后,與中國哲學思想接觸后的發(fā)展。下面我們將會看到例如\"中道宗\",與道家思想便有某些相似之處。中道宗與道家思想的相互作用導致\"禪宗\"的興起,它是佛家,而在思想上又是中國的,并形成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它雖是佛教的一個宗派,卻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shù)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2016-7-6 12:38
佛教傳入中國后,佛經(jīng)也大量譯成中文;其中包括小乘(Hinayana)經(jīng)典和大乘(Mahayana)經(jīng)典。在
2016-7-6 12:38
中國佛教中流傳的則只限于大乘經(jīng)典。 總的說來,大乘佛教對中國思想影響最大的有兩端,一是它提出的\"宇宙為心\";另一是它在形而上學中使用的\"負的方法\"。在對此進行討論之前,需要先對佛學的一般概念有一個總體的了解。
2016-7-6 12:38
每一個有情物的今生只是這個無窮鎖鏈中的一環(huán)。死并不是生命的終結(jié),而只是這個因果循環(huán)的一個中轉(zhuǎn)站。人的今生只是他前生的\"業(yè)\"的果報。他在今生的作為(\"業(yè)\")又決定他來世成為什么,他將來的作為又結(jié)成更后世的果報,以至于無窮。這個因果的鎖鏈構(gòu)成\"生死輪回\"(梵文稱\"samsara\")。一切有情物的\"眾生皆苦\",其主要來源便由于此。 按佛家的看法,所有這些苦難的根源在于人不認識事物的本性。宇宙萬物乃是各人自己內(nèi)心所造的景象,因此它是\"幻相\",只是曇花一現(xiàn)。但是,人出于自己的無知(\"無明\")而執(zhí)著地追求(\"執(zhí)迷不悟\"),這種根本的無知,在梵文里稱為\"Avidya\",中文譯為\"無明\"。由\"無明\"導致\"貪欲\",又\"執(zhí)迷不悟\"。這便把人緊緊縛在生死輪回的巨輪上,無法逃脫。
2016-7-6 12:39
人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的唯一辦法便是\"覺悟\"(梵文作bodhi)。佛教各派的種種教義和修行都是為啟發(fā)人對世界和自己的\"覺悟\"。人覺悟之后,經(jīng)過多次再世,所積的\"業(yè)\",不再是貪戀世界、執(zhí)迷不悟,而是無貪欲、無執(zhí)著;這樣,人便能從生死輪回之苦中解脫出來,這個解脫便稱為\"涅\"(梵文作Nivarna)。 對\"涅\"這個境界怎樣進一步領會呢?可以說,這就是個人和宇宙的心融合為一(宇宙的心又即\"佛性\")。個人本來與宇宙本性是一體,他就是宇宙本性的表現(xiàn),只是人先前不認識這一點,或說,不曾意識到這一點。大乘佛教中的性宗闡發(fā)了這個理論,(性宗認為,心和性是一回事)。性宗在闡發(fā)這個理論時,也就把\"宇宙心\"(即宇宙本體)的觀念帶進了中國哲學思想。 大乘佛教還有其他宗派,例如:空宗(也稱\"中道宗\")。它對\"涅\"有不同的解釋。這一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我所稱的\"負面的方法\"。
2016-7-6 12:41
述。\"般若\"(梵文作Prajna)的含義是\"佛的智慧\",\"般若無知論\"的意思是說:佛的智慧并非知識。般若可以勉強解釋為\"圣智\",它其實并不是知識。人們通常所說對于事物的知識是舉出事物的一項品質(zhì),以此作為知識的對象。\"圣智\"則是指:懂得何謂\"無\",而且知道\"無\"超乎形象,沒有任何特性,因此它不可能成為知識的對象。要懂得\"無\",只有與\"無\"一體,這便是\"涅\"。\"涅\"和\"般若\"是一而二,又二而一的。正如\"涅\"并非知識的對象,\"般若\"是懂得那并非知識的奧義。因此,進入第三層次的真諦時,人只能緘默,什么也無法說。
2016-7-10 6:31
\"無為\"的字面含義是\"無所作為\";但它的 真正含義是\"無心\"而行。一個人順其自然地行事,不因人、因時、因地而厚此薄彼、先此后彼或有為有不為,這就是無為。按慧遠的看法,一個人如果\"無為\"、\"無心\",他的人生就無求、無待,而不在于他從事了這項或那項活動。按佛家的看法,人有求就有所執(zhí)著,于是就有\(zhòng)"業(yè)\",有\(zhòng)"業(yè)\"就有\(zhòng)"報應\"。
2016-7-10 6:33
第二十二章 禪宗: 潛默的哲學
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后,把釋迦的心法傳授給慧可(公元486-593年),是為中國禪宗的二祖,又經(jīng)僧璨(?-606年)、道信(公元580-651年),傳到五祖弘忍(公元605-675年)。他的弟子神秀(公元706年卒)創(chuàng)北派;弟子慧能(公元638-713 年)創(chuàng)南派。南派在傳播中壓倒北派,后來禪宗有勢力各派都祖述慧能的弟子;推崇慧能為六祖。(見道原《傳燈錄》卷一) 這個傳統(tǒng)說法中涉及中國禪宗早期歷史的部分,可信程度如何曾受到懷疑,因為在十一世紀之前的文獻里,找不到支持這種說法的根據(jù)。這個歷史考證問題也不是本章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里,只要指出,當代學者對此說多半持懷疑態(tài)度,已經(jīng)夠了。在上章里,我們看到,禪宗的理論基礎在僧肇和道生的時代就已產(chǎn)生。有了這個基礎,禪宗的興起可以說是順流而下,勢所必然,無需再求助于傳說中的菩提達摩來充當中國禪宗的創(chuàng)始人。
2016-7-13 17:49
禪宗由于神秀和慧能而分裂成南、北兩派,乃是歷史事實。兩派的分歧可以看為上一章所說性宗與空宗分歧的繼續(xù)。從慧能的自傳《壇經(jīng)\"自序品》中我們知道,慧能是廣東人,被弘忍收為弟子。弘忍知道自己大限將到,召集所有弟子各以一首詩偈來概括禪宗信仰要義,體認最好的就繼承他的衣缽。神秀的詩偈說:
2016-7-13 17:48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勰軇t針對神秀的詩偈,寫了以下這首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2016-7-13 17:48
另一個徒弟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者(與萬物都無關(guān)系者)是什么人?\"馬祖云:\"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一口吸盡西江水,是無人能做的,因此馬祖實際是回答說,不回答這個問題。為什么不回答呢?因為這個問題是無法回答的。人若和萬物都無聯(lián)系,他便是超越了萬物;既已超越萬物,又怎能問,他是什么樣的人呢?
2016-7-13 17:54
要識得\"無\"這個第一義的真諦,就是對\"無\"的意識,這是\"識\"。因此,修行的方法也只能是\"不修之修\"!豆抛鹚語錄》卷一記載,傳說馬祖在成為懷讓(公元744年卒)禪師的弟子之前,住在湖南衡山。\"獨處一庵,惟習坐禪,凡有來訪者都不顧\"。懷讓\"一日將磚在庵前磨,馬祖亦不顧。時既久,乃問曰:\"作什么?\"師云:\"磨作鏡。\"馬祖云:\"磨磚豈能成鏡?\"師云:\"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能成佛?\"馬祖由此而悟,乃拜懷讓為師。\"
2016-7-13 17:57
最好的修禪便是盡力做眼前當作的事,而無所用心。
2016-7-13 18:01
這正是道家所講的\"無為\"和\"無心\"。這也就是慧遠、或者也是道生所說\"善不受報\"義。實行這樣的修持,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目標,無論這個目標多么崇高。修持不是為了任何目的。這樣,當人前世積累的業(yè)報已經(jīng)耗盡,就不會再生出新的業(yè),他便能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達到涅。
2016-7-13 18:01
行事為人,無所用心,就是說,一切順其自然。義玄禪師曾說:\"道流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尊宿語錄》
2016-7-13 18:02
這種境界按禪師的經(jīng)驗乃是\"智與理冥,境與神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見《古尊宿語錄》卷三十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最初見于《六祖壇經(jīng)》,后來的禪師往往援引這兩句話,以示人與外部世界的\"無差別境界\"不是言語所能表達,只有靠人自己經(jīng)驗才
2016-7-13 18:06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 宇宙論者
公元五八九年,中國在經(jīng)歷幾世紀分裂之后,又統(tǒng)一在隋朝(公元590-617年)統(tǒng)治之 下。但是不久之后,隋朝又被比它更強大、更加中央集權(quán)化的唐朝所取代。從文化和政治上看,唐朝是中國漫長歷史中的黃金時代;可以與漢代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超過了漢朝。
2016-7-13 18:47
公元622年,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要標準開科取仕的制度,開始建立。公元628年,唐太宗(627-649年)下令,太廟中修建孔廟,公元630年又下詔,命碩學大儒審定儒家經(jīng)典標準文本,然后從當時流行的各種注釋文本中選出標準文本,再據(jù)以作出官方審定的注疏。經(jīng)過這樣的程序,選出的經(jīng)書標準文本和注釋文本與新編寫的注疏,都由皇帝頒布,在太學中講授。這樣,儒家思想再次成為國家確認的官學,通行全國。
2016-7-13 18:46
一直到唐中葉以后,韓愈(公元768-824年)和李翱(公元844年卒)才對《大學》和《中庸》作出新的解釋來回應時代提出的新問題。韓愈在所著《原道》篇里說:\"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一)
2016-7-13 18:49
第一個講宇宙論的哲學家是周敦頤(公元1017-1073年),以他的別號濂溪先生更為人所知。他是道州(在今湖南省)人;晚年居 廬山,也就是本書第二十一章述及慧遠和道生講授佛學的地方。早在周敦頤之前,一些道教僧人便已用圖像來解說他們秘傳的、令人可以長生不老的道術(shù)。據(jù)說,周敦頤得到了一張這樣的圖像,他把這張圖像改畫,用以說明宇宙演進的過程。也可以說,周敦頤從《易經(jīng)\"大傳》的一些段落中得到啟發(fā),把其中思想加以發(fā)展,而用道教的圖錄來闡述他的思想。他用以說明自己思想的圖像名為\"太極圖\",他對太極圖的說明則被稱為《太極圖說》,僅讀《太極圖說》,便足以說明周敦頤的宇宙論思想。 《太極圖說》的內(nèi)容如下:\"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生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
2016-7-13 18:52
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2016-7-13 18:55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立人極焉。\"\"\"(《周濂溪集》,卷一) \"易傳\"的《系辭傳\"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便是這個思想的發(fā)展。它的文字雖然簡短,卻已經(jīng)為后來朱熹(公元1130-1200年)的宇宙論提供了基本的輪廓。在更新的儒學大師中,朱熹是最重要的一位,在后面第二十五章里,將對他進一步加以討論。
2016-7-13 18:56
在《易緯》里,提出\"卦氣說\",主張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影響每年的一段時候。按照\"卦氣說\",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都處于幾個卦象的統(tǒng)治之下,其中有一卦是當月的\"主卦\",因此,全年有十二\"主卦\",它們是:復,臨,泰,大壯,,乾,,遁,否,觀,剝,坤。它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從中反映了一年里陰陽二氣的消長。
2016-7-13 19:00
在前面第十二章里曾經(jīng)講過,在卦象中,直線貫底代表陽,與熱相聯(lián);直線中斷代表陰,與寒冷相聯(lián)。在復卦中,一爻為陽,隨后五爻都是陰,表明寒氣已到極盛,陰極而陽生,這是中國陰歷十一月的主卦;冬至就在此月。再看乾卦六爻都是陽,陽極而陰生;是陰歷四月的主卦。繼它之后的卦,一爻為陰,以下五爻為陽,表明夏至以后陰氣再來,這是陰歷五月的主卦。再看坤卦,六爻都是陰,表明陰氣盛極,下個月就冬至而陽生。其他各卦則是表示陰陽消長的中間階段。這十二卦合在一起,表明陰陽消長,周而 復始。陰極則陽生,此后陽氣逐月上升,以至于極;這時,陰氣再現(xiàn),繼以陰氣逐月上升。陰氣升到極點,陽氣再現(xiàn)。于是,新的陰陽消長的循環(huán)又再開始,這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往復進程。
2016-7-13 19:00
《易\"系辭傳上》的一段話開始,這段話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是吉兇;吉兇生大業(yè)。\"為
2016-7-13 19:01
邵雍說:\"天生于動者也,地生于靜者也。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一剛一柔交而地之用盡之矣。\"(《皇極經(jīng)世\"觀物 內(nèi)篇》)邵雍所用的\"剛\"和\"柔\",也像他用的其他術(shù)語一樣,是來自《易傳》,其上是這樣說的:\"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傳\"說卦傳》)
2016-7-13 19:02
邵雍繼續(xù)寫道:\"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同上)
2016-7-13 19:03
邵雍由此認為,復卦的初爻表明世界的出現(xiàn);演進到泰卦,表明個體事物在世界上出現(xiàn);發(fā)展到乾卦,人類文明到達了頂峰。此后則是不斷地沒落,到剝卦,表明一切個體事物的分崩離析;到坤卦,表明世界不復存在。在此以后,另一個世界,如同復卦的初爻那樣開始出現(xiàn);世界的生滅過程又再重演一遍。世界由生到滅的過程所經(jīng)歷的時間是129,600年。
2016-7-13 19:05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學: 兩個學派的開端
進入北宋到公元十一世紀下半葉,更新的儒家分成兩個不同的學派,分別以周敦頤的兩個學生,程顥、程頤兩兄弟為創(chuàng)始人,他們被稱為\"二程\"。這真是一種歷史的可喜巧合。弟弟程頤(公元1033-1108年)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學派,由朱熹(公元1130-1200年)集大成,史稱\"程朱學派\"或\"理學\"。哥哥程顥(公元1032-1085年)創(chuàng)立了另一個學派,由陸象山(公元1139-1193年)和王守仁(號陽明,公元1473-1529年)完成,史稱\"陸王學派\"或\"心學\"。程氏兄弟并未意識到他們創(chuàng)立的兩個不同學派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朱熹和陸象山開始的學術(shù)爭論,直到今天也仍然在進行著。
2016-7-13 19:12
程氏兄弟是河南人。年長的程顥,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他的兄弟程頤,號伊川,世稱\"伊川先生\"。他們的父親和周敦頤是朋友,和張載是表兄弟。因此,程氏兄弟在年輕時曾受到周敦頤的教誨,后來又常和張載進行學術(shù)探討。還有,他們和邵雍住處相隔不遠,可以經(jīng)常相聚。這五位哲學家之間的密切往還,成為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段美談。
2016-7-13 19:13
道家所講的\"道\"和\"易傳\"所講的\"道\"有所不同。道家所講的\"道\"是宇宙萬物所由出的\"太一\";\"易傳\"所講的\"道\"則是宇宙萬物中,每一類事物內(nèi)含的原理。程頤和朱熹正是從\"易傳\"所講的\"道\",發(fā)展出他們所講的\"理\"。
2016-7-13 19:21
\"\"譬如明鏡,好物來時,便見是好;惡物來時,便見是惡。鏡何嘗有好惡也?世之人, 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圣人若非因物,未嘗有怒。\"\"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遺書》,卷十八)
2016-7-14 12:00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向往的人生狀態(tài)
2016-7-14 12:0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安貧樂道
2016-7-14 12:02
《論語\"先進章》里還記載,有一次,孔子和四個弟子在一起談話,孔子讓弟子們各抒其志。一個說,希望成為一國的軍事統(tǒng)帥;另一個說,希望在一個小國負責經(jīng)濟發(fā)展,三年經(jīng)濟起飛。還有一個,希望充當國家典禮局長。問到第四個弟子曾點,他一直自己彈琴,沒有在意別人談什么?鬃訂柕剿麜r,他回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音雨,古代祭天祈雨的羽舞),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2016-7-14 12:02
樂見善人,樂聞善事。 樂道善言,樂行善意。 聞人之惡,若負芒刺。 聞人之善,如佩蘭蕙。
2016-7-14 12:05
程顥的詩,題為《秋日偶成》: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2016-7-14 12:04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學: 主張柏拉圖式理念的理學
主張柏拉圖式理念的理學和程頤逝世(公元1108年)相隔僅二十二年,朱熹(公元1130-1200年)出生于今福建。在這二十二年里,中國政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宋朝雖然孕育了燦爛的文化,但在軍事實力上,遠遠不及漢朝和唐朝,因此,經(jīng)常處于北方和西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軍事威脅之下。公元1127年,北宋京城開封為來自中國東北的女真族金國(屬通古斯系統(tǒng))所攻陷,宋朝被迫遷都到長江以南的杭州。以這場災難為標志,宋朝分為北宋(公元960-1126年)和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兩個階段。
程朱理學誕生的社會背景
2016-7-14 12:07
新的儒家認為《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經(jīng)書,這四部書被稱為\"四書\"。朱熹作《四書集注》,認為這是他的最重要著作;據(jù)說他直到臨去世前一天還在修改這部注疏。
2016-7-14 12:07
因此,在具體事物存在之前,這些事物的理便已存在。朱熹在一封《答劉叔文書》中說:\"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嘗實有其物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舉例來說,在人未曾發(fā)明舟車之前,舟車的\"理\"已經(jīng)存在。所謂\"發(fā)明\"舟車,無非是人發(fā)現(xiàn)了舟車之理,于是按照它去制成舟車而已。在宇宙未生成之前,一切\(zhòng)"理\"便都已存在了!吨熳诱Z類》卷一有一段話說:\"徐問:天地未判時,下面許多都已有否?曰:只是都有此理。\"又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同上)理是早已存在的,這就是說,理是永恒的。
2016-7-14 12:11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學中的另一派: 宇宙心學
陸王學派,或稱心學,肇始于程顥,經(jīng)陸象山和王守仁而完成。陸九淵(公元1139-1193年),人稱象山先生,是今江西人。他和朱熹是朋友,而在哲學見解上則有巨大的分歧,為此兩人在重大的哲學問題上,以口頭和文字進行辯論,在當時已經(jīng)引起人們的很大興趣。
2016-7-14 12:40
據(jù)說陸九淵和王守仁都經(jīng)歷了\"頓悟\"而確信他們的思想乃是真理。據(jù)說,陸九淵有一天\"讀古書至\"宇宙\"兩字,解者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內(nèi)事,乃己分內(nèi)事;己份內(nèi)事,乃宇宙內(nèi)事。\"\"(《象山全集》,卷三十三)。另外,他還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象山全集》,卷三十六)
2016-7-14 12:41
朱熹支持程頤的說法,認為\"性即是理。\"而陸九淵卻說:\"心即是理。\"
2016-7-14 12:42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生于明代,浙江人,人稱\"陽明先生\"。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哲學家,還是一位有能力、有道德操守的政治家。他早年曾追隨程朱理學,并決心依照朱熹的思想,并從\"格竹子之理\"開始。為此,他七天七夜專心致志地求竹子之理,結(jié)果并無所悟。他被迫放棄\"格物\"這條路。后來,由于朝廷政爭,被貶貴州,在山區(qū)落后原始的生活環(huán)境里,有一晚他得到頓悟,對《大學》的主旨有了新的認識;由此而對《大學》有了全新的詮釋,完成了心學的思想體系。他的思想言論由門人輯錄為《傳習錄》,其中有一段說:\"先圣游南鎮(zhèn),一友指院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云:\"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傳習錄》下,《王文成公全集》,卷三)
2016-7-14 12:43
另一段說:\"先生云:\"爾看這個天地中間,什么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么叫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人只為形體自間隔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它間隔得?\"\"(《全集》卷三) 從這些段落中,我們可以知道王守仁對宇宙的概念認為,宇宙是一個自身完整的精神實體,這個精神實體便構(gòu)成了我們經(jīng)驗中的世界;此外,并沒有另一個朱熹所強調(diào)的抽象的\"理的世界\"。
2016-7-14 12:44
《大學》抒發(fā)了后來對它所稱的\"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王守仁解釋《大學》就是學作大人之學。關(guān)于\"在明明德\",他寫道:\"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下為一體也, 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下萬物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是故茍無私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大學問》,《全書》卷二十六)
2016-7-14 12:47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關(guān)于西方思想的最大權(quán)威應推嚴復(公元1853-1920年),他年輕時被清政府派往英國學習海軍,在英國讀到當時英國流行的一些人文學著作;貒,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Thomas Huxley <Evolutionand Ethics>)、亞當\"斯密的《原富》(Adam Smith<An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賓塞的《群學肆言》(Herbert Spenser:<A Study of Sociology>)、約翰\"穆勒的《群己權(quán)界論》(John Stuart Mill:<On Liberty>)和他的《名學》(John Stuart Mill:<ASystem of Logic>)前半部、甄克斯的《社會通詮》(E.Jenks:<A History ofPolitics>)、孟德斯鳩《法意》(Montesquieu:<Espirit des Lois>)以及編譯的耶方斯《名學淺說》(Jevons:<Lessons in Logic>)。嚴復從事這些著作的翻譯工作是在1894-1895年中日戰(zhàn)爭之后。他由此而著名,他的譯作也廣泛流傳。
2016-7-14 19:51
復以他的中國古典文學修養(yǎng)翻譯斯賓塞、穆勒等人的當代英語,使中國讀者閱讀這些外國著作,如同閱讀中國古代經(jīng)書典籍。中國人歷來尊敬學術(shù),以為凡能用中國古典文字表達的思想,就值得尊敬,一如尊敬中國古典經(jīng)書一樣。
2016-7-14 19:53
第二十八章 廁身現(xiàn)代世界的中國哲學
每個人有他的生命活動的范圍,與其他任何人都不完全一樣。盡管人和人之間有種種差別,我們?nèi)钥梢园迅鞣N生命活動范圍歸結(jié)為四等。由最低的說起,這四等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講求實際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義,不謀其利\"的\"道德境界\",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2016-7-14 19:59
抗戰(zhàn)前,北京大學的哲學系(我是從那里畢業(yè)的)和清華大學的哲學系(這是現(xiàn)在我任教的大學)被認為是全中國大學哲學系中最強的。這兩所大學各有自己的傳統(tǒng)和重點。北京大學以歷史研究和它的學術(shù)水平著稱,哲學上傾向于觀念論,用西方哲學的術(shù)語來說,是康德和黑格爾派;用中國哲學的術(shù)語來說,則是陸王學派。清華的傳統(tǒng)和重點則相反,傾向于使用邏輯分析來研究哲學問題,反映了實在論哲學的趨勢;如果用西方哲學的術(shù)語來說,它是柏拉圖派(因為新實在論學是柏拉圖式的);如用中國哲學術(shù)語來說,它屬于程朱學派。
2016-7-14 20:02
我們在湖南為時僅四個月。1938年春,又繼續(xù)向西南后方遷移,最后到達昆明。在湖南的幾個月,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危急的時期,然后這段時期在國民精神上卻是最昂揚向上的時期。我們所困處的衡山,在歷史上,曾是懷讓磨磚作鏡的地方(見本書第二十二章),朱熹也曾在那里住過。我們與南宋時代被外來敵人追逐南遷的民眾經(jīng)歷著同樣的苦難命運。但是,當時聚在一起的有哲學家、作家、學者,大家住在一座樓里,形成一個奇妙的社會。其時、其地、其人,結(jié)合在一起,這是一個非常激勵人心、激發(fā)人們靈感的時期。
2016-7-14 20:03
現(xiàn)在如果有人問我哲學的定義是什么,我將會辯證地(哲學術(shù)語稱之為\"悖論\")回答: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乃是知識的一個分支,在它的發(fā)展過程中,最終成為\"對于什么不是知識的知識\",即\"不知之知\"。
2016-7-14 20:08
哲學的任務是什么?在第一章里我說,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不是為了人對客觀實際增加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智。
2016-7-14 20:10
天地境界也可以稱之為\"哲學境界\",因為唯有經(jīng)驗哲學給人的宇宙情懷,人方始可能達到天地境界。
2016-7-14 20:13
道家和佛家思想的結(jié)合,形成了禪學;
2016-7-14 20:16
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然后才能歸入潛默。
2016-7-14 20:19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275232.html

相關(guān)閱讀:《睡前小道理》讀后感250字
《任長霞》讀書筆記
《古文觀止》讀書筆記800字
讀書筆記大全-《賞識你的孩子》讀書筆記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