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易中天《中華史》讀書筆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中華史》第一部第六卷《百家爭鳴》介紹了先秦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主張。對當時及后世影響較深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關于這些學派的思想哲學我在之前的《讀書筆記??中國哲學簡史》簡略地提到過,當時是從學派的角度籠統地闡述不同學派的思想主張。這里則換一個角度,就治國與做人兩大主題,從救世、社會理想、君權與民權、人品、生存之道、人性六個方面系統地論述四家的主張與區(qū)別。

一、治國

1、救世

春秋時期,禮樂崩壞。對于世風日下的成因,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他們又是怎樣給出救世的良方的呢?

孔子:在孔子看來,禮樂崩壞不是禮樂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問題。只要人性依舊,天良尚存,這世界就有救。為此,孔子主張“克己復禮”,每個人要重新找回仁愛。這里的仁愛,孔子認為就是親人之間的愛,是天然的、固有的。仁,是孔子的核心價值;禮,是孔子的政治主張。

墨子:墨子也認為救世的藥方就是愛,但他反對仁愛,也反對禮樂。與出發(fā)點是親情的仁愛不同,墨子主張兼愛,即不分男女老幼、尊卑貴賤,一視同仁地愛,類似于西方的博愛。

莊子:對于救世之爭,莊子壓根就不認為有救世的必要。當真要救,也是不愛。莊子認為禮樂虛偽,仁愛更是禍根。“圣人不死,大盜不止”。他的邏輯:有親就有疏,有愛就有很。有治必有亂,治為亂之源。他的結論是:無德才有德,不愛才有愛。越治越沒治,越救越沒救。誰都不管,天下才能太平。就算要救,莊子也主張先救自己,后救別人,最后救天下,即“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顯然,只有首先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別人;首先愛護自己,才能愛護社會。

韓非:韓非也反對仁愛與禮樂。他認為管用的不是愛,而是威逼利誘,嚴刑峻法。這也理所當然,戰(zhàn)國末期,歷史已從貴族和君子的時代,變成了平民和小人的時代。理想主義成為絕唱,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才是主旋律。

2、社會理想

孔子和孟子代表的儒家,墨子代表的墨家,楊朱、老子和莊子代表的道家,韓非代表的法家,社會理想各不相同。那么,怎樣的社會才是最好的?

儒家:儒家主張“小康之世”,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男耕女織、四世同堂。強調的是一種“家天下”。

道家:道家主張不作為。但具體來看,莊子主張“無政府主義”,政府和領導最好沒有或形同虛設,即“太上,不知有之”。而老子沒說不要政府,但主張政府不作為。在老子看來,一切作為都起源于欲望,叫“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為此,老子強調寡欲。對統治者,要求清心寡欲,最好弱智無能,這樣老百姓才能淳樸敦厚,叫“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否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對百姓,提出愚民政策,填飽其肚子,弱化其志向。一句話:有政府,無作為;小政府,大社會。所謂“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法家:韓非也強調無為,但前提是中央集權。權力,是無為的前提。集權,是無為的保障。韓非想要構建的,是“蜂蟻社會”,蜂后穩(wěn)坐中央,其余的工蜂按程序做貢獻。顯然,這是一種專制,但這種專制又是無為的。不僅因為最高統治權和決策權在君主手里,還因為這種專制依靠的是“法治”。

墨家:墨家主張,也是“蜂蟻社會”。只不過,韓非是“國家主義者”,墨子則是“社會主義者”。墨家的理念和價值觀是公平正義,一旦出現意見分歧,與韓非的“唯法”不同,墨子的辦法是“尚同”,即同上。就是一切思想意見,都必須統一于上級,并且逐級尚同,最終統一于天子。顯而易見,“墨家民主集中制”是一種絕對的服從。天子才真是“說了算”,其他人不過是“算說了”。名為民主,實為專制,結果依舊形成蜂蟻社會。

3、君權與民權

對于君權和民權的看法,莊子無君,老子虛君,結果是君權和民權都不要。墨子尚同,韓非實君,結果是有君權無民權。儒家小康之世,則兼顧君權和民權。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民權第一,政權第二,君權第三。君權來自民權,所以民權高于君權,這就是孟子的思想。“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也是他與諸子的區(qū)別:老子和莊子不要君權,也就無所謂民權;墨子和韓非主張集權,則君權高于民權。

楊朱:楊朱屬于道家,他主張“一毛不拔”,即“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但這句話的原意是不能為了所謂的集體利益而隨意犧牲個人利益,或者說,不要動不動就以國家天下的名義,任意侵犯和剝奪個人的權利!皳p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要我犧牲自己來滿足天下,我不干;要我盡取天下來滿足自己,也不干。這就是楊朱的人權宣言。

二、做人

1、人品

人活著,為什么?人生一場,干什么?

孟子:孟子主張人活著,要做大丈夫。何為大丈夫?“萬物皆備于我;不怨天,不尤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成為大丈夫,就要養(yǎng)浩然之氣,要有傲骨。美、大、圣、神,是人格修養(yǎng)的四種境界。

墨子:墨子主張行義,“萬事莫過于義”。為此,他身體力行,奮斗終生。做一個正義的人,這就是墨子的人生態(tài)度。

孔子:孔子“聽天由命”。但并非不努力,更非不負責,只不過不問收獲,只問耕耘;不重結果,只重過程。只要是道義所在,就義無反顧地去做,至于成不成功,那得看天命。總之,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莊子:莊子是超功利主義者。他的追求,是真實且自由。莊子認為我們應該率性地活著。所謂“率性”,就是秉承天賦,順其自然,按照自己的天性來生活。強迫別人過苦日子固然不對,便是強迫他們過所謂的好日子,也不對。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的價值在于自由。因此,每個人都應該真實而自由地活著。這樣的活法,就叫“逍遙游”。這就是莊子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留下的寶貴遺產。

2、生存之道

人應該怎樣活著?生命的價值在于什么?

老子:“弱之勝強,柔之勝剛”。老子認為剛硬的就滅亡,柔弱的就存活,“天擇物競,弱者生存”。弱能勝強,原因在于不爭!耙云洳粻,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為此,一要慈,二要儉,三要不敢為天下先,此乃王道。老子的王道,無情無義!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天道無情,人也一樣,“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統治者www.i1766.com應效仿天地,天地輕賤萬物,則君主無視萬民。但輕賤并非糟踐,無視也不是無道。只是不愛不恨而已。說準確點,就是不管。君無為,則民自治;君無情,則民自富;君無能,則民自由,這就是老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道家講道,儒家講德。孔子認為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中,就是不走極端;庸,就是不唱高調。不缺位,不越位,不過頭,不掉隊。凡事恰到好處,就是中庸之道。

荀子:對于天道,道家認為“天道無為”,而荀子則認為“天道自為”!疤煊谐5酪樱赜谐狄,君子有常體矣”。天有恒定的規(guī)律,地有恒定的法則,君子有恒定的價值觀,天、地、人,都自為。因此,君子當自強。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奮發(fā)圖強;與其聽天由命,不如自力更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就是荀子的生存之道。

3、人性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的哲學,是什么?人性的善惡,何以知之?

孟子:孟子認為如同水性向下一樣,人性向善。因為在人性當中,原本就存在著善的可能性,這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由此產生的,是共同價值,即仁義禮智。只要努力追求,則“人皆可以為堯舜”。

荀子:荀子主張把人性分為兩半。一半叫性,一半叫偽。天生如此的就叫性,事在人為的就叫偽。性,就是人的自然屬性;偽,就是人的社會屬性。荀子認為,惡來自性,善來自偽;性是惡的,偽是善的。因此,荀子主張性惡,不是說人性本惡,而是說人的自然屬性惡,至于社會屬性,則仍然是善。“人性有惡”,才是荀子的人性論。

韓非:韓非主張人性本惡。人與人的關系是利不是義。不管什么樣的人,在進行選擇的時候都會有所取舍。取舍的標準也只有四個字:趨利避害,這是人之常情。故,“利之所在,民歸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小結:

先秦諸子競相爭鳴,留下了許多至今仍困惑不解和爭論不休的問題。但議題雖多,總的來說卻只有兩個:一是如何治國,而是如何做人。

對于做人,墨子貴義,荀子尊禮,孟子主張仁民愛物,韓非則認為人性本惡?鬃拥闹v究“中庸之道”,老子則是“正言若反”,即哲學中的矛盾轉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莊子追求“逍遙游”,主張率性地活著,真實而自由。

對于治國,道家自治,墨家人治,儒家德治,法家法治。結果,韓非與老子都將無為;墨家與法家殊途同歸,因為都講君權。反倒是既沒講過自由有沒講過平等的孟子,主張民權。

道路的選擇卻很清楚。大體上說,道家講天道,墨家講帝道,儒家講王道,法家講霸道。講天道,就是要回到太古;講帝道,就是要回到堯舜;講王道,就是要回到商周。這些都是倒退。只有講霸道,才能走向秦漢。于是法家勝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279020.html

相關閱讀:讀書筆記大全-《包法利夫人》讀書心得
《浮士德》讀書筆記1000字
《感動小學生的100個故事》讀書筆記_二年級讀書筆記200字
我們的十年??讀《牛棚雜憶》有感
《魔法師的帽子》讀書筆記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