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所運的文字是唯美而稍顯綺靡多姿的,辭藻富繁而無雕琢的贅感,將靜態(tài)的敦煌壁畫用活的線條和氣勢舞動起來,既合人與背景的內(nèi)容,又能賦予橫亙時空的強烈的生命與美學(xué)意義,人隨畫動,畫從心轉(zhuǎn),幻境與當下交織,歷史與色彩共升,細膩入微又磅礴揮灑,悄然無語而樂章交響。
作者的立意很清楚:想要追求一種超越了宗教、道德的敦煌藝術(shù)之“美”來。你可以取別的視角,但“美”這個視角是合適的,同時又兼顧到了莫高窟的多層意蘊,也就是“層次豐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像敦煌的意義與價值顯然是“說不能盡”的經(jīng)典,余秋雨是在“美”的藝術(shù)心理觀照下截取他想要和欣享的敦煌片段,從這一層面來講,應(yīng)該說作者的眼界不乏大氣、開闊、高遠,這是其獨到的地方。但問題是,伴隨著“多方面生命”的呈現(xiàn)、聚會、狂歡、釋放,余秋雨漸漸走入了他實則認知較淺薄的“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敘述之中,“人性”“生命”“人格”都成了反復(fù)歌詠卻蒼白空泛的符號,我們看到了濃墨重彩的一幅幅曼妙醉神的畫,卻見不著更深厚的對生命或人性本身的詮釋與穿越,最終,又是頂禮膜拜式的表達了對盛唐這一個時代的無限憧憬與自豪,于是說“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這么一個朝代,總算有過這么一個時刻”,個體的生命藝術(shù)之美被宏大的歷史主題與廉價的民族自尊遮蔽了,于是“我們曾經(jīng)擁有”“我們一千多年層層累聚”,這中間只有機械的堆疊,大失立體多維度的穿越審思,所以余秋雨的審美只能浮在表面的裝修上,卻無法扣問靈魂,力透出生命的本色來。莫高窟的“美”,也因此減色不少,單薄不少。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302969.html
相關(guān)閱讀:《王子與貧兒》讀書筆記400字
《基督教神學(xué)思想史》讀書筆記(10)
《筆桿子是怎樣煉成的》讀書筆記
《海倫凱勒》讀書筆記300字
讀書筆記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