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在電影頻道看到電影《朗讀者》的推介,對之揮毫潑墨,贊譽有加。加之又是巨星凱特-溫絲萊特出演女主角,令我對之興趣大增。于是抱著崇敬的心態(tài)看完電影。在享受視覺盛宴之后,內心卻頓覺僵化了。那種把人性解剖之后毫無保留的暴露出來促使人反觀自省的深刻內涵,讓我深深陷入迷惘與沉思,并難以自拔。
為了解開迷惘,更深地理解《朗讀者》的深刻內涵,我把同名原著好好研讀了一遍,卻才發(fā)現(xiàn)《朗讀者》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一生懺悔!
《朗讀者》的情節(jié)并不復雜。講述的是主人公米夏十五歲時愛上了一個三十六歲的女子漢娜,他們在一起時只會做三件事:朗讀、洗澡及肉體歡愉;一天漢娜突然失蹤,杳無音信;多年后米夏已是一名學法律的大學生,在一次法庭的審判中兩人重逢,然而此時漢娜卻坐在被告席上,因為二戰(zhàn)時她曾是納粹集中營的一名看守;十八年后,漢娜在獲準出獄前上吊自殺,期間米夏經(jīng)常為漢娜朗讀文學作品并錄成磁帶寄給她;由漢娜的死,米夏也展開了對自己的審判。但其內涵卻超出情節(jié)本身,正如曹文軒在序中所言:"在這里,只有嚴肅的主題,嚴肅的思考和嚴肅的語言。"
卡夫卡曾言:"書必須是鑿破我們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而《朗讀者》,不啻為這樣一把斧子。閱讀它,將使你在愛情、道德、自尊、法律、寬恕等方面陷入沉思。
愛情——到底是你使懦弱的人堅強,還是懦弱的人使你蒙塵?
愛情顯然不是此書的主旨,但卻是它非常重要的一條引子、線索。當一個十五歲的少年與一個三十六歲的女人,尤其是一個有納粹歷史的文盲女人產(chǎn)生愛情,可想而知對這份愛情的堅守以及對世俗的對抗需要多大的勇氣。
不能不說漢娜本身就是美麗的,而這種刻意顯露出來的誘惑的美,對一個涉世未深且情竇初開的少男本身就具有極度的吸引力。不管怎樣,這樣的愛情在不該發(fā)生的人之間發(fā)生了。但在道德維系運行的社會里,戀愛的人必然要面對世俗的審視與拷問,如果沒有勇氣,這樣的愛情注定只能沉于地下。
全書始終籠罩在地下情的敘事里。成熟的人顯然更在意世俗的觀點,所以成熟的漢娜在壓抑的愛情下,變得神經(jīng)質;所以曾經(jīng)勇敢得在眾人面前不懼怕親吻甚至可以當他母親的漢娜的米夏,在走向成熟之后,更懼怕這段愛情的公開,以至在漢娜面臨被被陷害的危險關頭,為了掩蓋這份必遭世俗唾棄的愛情,他選擇了沉默,沒有說出真相替漢娜申雪。雖然他認為這是在尊重漢娜的選擇,但這又何嘗不是對自己怯懦的掩飾?也因此,他可以不厭其煩地為獄中的漢娜繼續(xù)朗讀并錄成磁帶寄給她,但卻對漢娜希望看到他的信的希望置之不理,導致漢娜在出獄前選擇了自殺。
這說明,不被世俗和社會承認甚至被詬病的愛情本身就是一場悲劇,這同樣引發(fā)我們思考:當一個人陷入這樣的愛情,該如何面對?是與世俗對抗縱使身敗名裂還是放棄愛情直面世俗?當你的某些行為或思想不符合人們的普遍習俗時,當你身處某一圈子其潛規(guī)則與自我的道德良知沖突時,你又該如何選擇?
道德——誰有資格拷問與普世價值觀及體制沖突的別人的道德?
年輕時的漢娜在西門子公司工作,奧斯維辛集中營跟西門子簽了約,決定由被關押的猶太人為西門子公司進行生產(chǎn),而西門子公司需要派遣一些員工看守關押有猶太工人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且這些員工需要加入黨衛(wèi)隊,漢娜便去應聘。對于文盲漢娜來說,到集中營當看守與當公司員工并無二致,況且是在全體國民集體無意識的納粹時期!
成為看守后,漢娜才知道她的工作就是每月挑選出一些年老體弱、不能勝任工作的猶太人,把他們送去毒氣室,以便騰出地方來安排新到的猶太人。她只是一個普通的職員,好好按命令完成任務就是她的本職工作,她能不做嗎?尤其在當時具有層層組織領導的管理體系下,在全國人民都陷于認為猶太人是劣等民族應予消滅的畸態(tài)價值觀下,她能違抗命令不干嗎?但是漢娜并非是完全滅絕人性的,否則她也不會把那些體弱的猶太人選出來送走之前,不讓他們去干繁重的體力活;讓那些將走上死路的女孩為她朗讀,以便讓她們臨死之前過得好受些;讓米夏在她死后把最后所有的錢捐給集中營中幸存的那位女孩。
作為一個體制下的普通一員,需要生存活命,而這個體制要求你把一項違背人類良知的事當做一項工作完成,這項工作卻不違反當時的法律,難道后世的人可以要求他們要像中國的先圣一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誰有權依據(jù)后來的反省要求當時的普通老百姓這樣拔高他們的道德和良心?
所以,在審判席上的漢娜兩次毫不畏懼的反問法官:"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她的這一叩問,不僅是問法官,更是對后世我們這些對歷史求全責備的人的深刻審問。
自尊——自尊和自由孰更高貴?
漢娜是個文盲,但她熱愛書籍,因此她只能從別人的朗讀中品位讀書的樂趣。
她對那些能讀寫的人充滿了艷羨,對書籍本能地充滿了歡愛,甚至邁克以她不懂的拉丁文和希臘文朗讀,她也由衷地贊嘆:太美了。
漢娜為自己的文盲身份羞愧自卑,深以為恥。她不向任何人透露自己不能讀寫的秘密,即使是自己的愛人,她需要人們認為她是有文化的人以尋得自尊。也許我們會認為漢娜太過于阿Q,但那確實是她窮盡生命以牢牢維護的所在。因此在法庭上,當其他有文化的五個女看守以謊言攻訐、誣陷她時,她選擇了承認是她起草并書寫教堂失火事件后的報告,因為她覺得減輕罪刑如果必須以公開她的文盲身份為前提,觸及了她的自尊底線,她寧肯受冤也不能讓自己的自尊受傷。
也許我們太多人不會把文盲與自尊牽扯上太大的聯(lián)系,但每個人的自尊容量是不一樣的。在漢娜那里,文盲身份是她的自尊心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我們不難明白,漢娜為什么選擇自尊,而放棄自由。
法律——以正義的名義還是以統(tǒng)治意志的名義審判?
對漢娜的審判,用戰(zhàn)時的的法律來看,漢娜僅在于履行職責,她是無罪的,但戰(zhàn)后的法律卻不這么認為,因此,讓漢娜以戰(zhàn)后的法律來承擔罪責成了德國的每個人減輕自己不作為罪責與良心譴責的最好結局,漢娜是有罪的,但同時漢娜在更大意義上也替許多人做了替罪的羔羊,包括審判她的法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316790.html
相關閱讀:《楊家將》讀后感作文600字
《巴黎圣母院》讀書筆記1000字7篇
《井中的約瑟》讀書筆記
綠山墻的安妮讀書筆記
《陰謀高手》讀書筆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