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事有本末,孔子觀人不為外在的標簽、言論來看人,而是深入地了解一個人的品德。有德者,無論出身、他人怎么評判,皆能托以大事。
5.2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币云湫种悠拗
【筆記】關(guān)于類似的論述,如: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深則厲,深則揭等。都在告誡當環(huán)境變化,人能盡其材時當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當社會環(huán)境變壞,人應(yīng)該保護自己,待時而動。
5.3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筆記】君子是在時時向有道之人靠近并學(xué)習(xí),時時擇人之善者而從之,時時參省自己以正心誠意的人。環(huán)境對人影響很大,所以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與有德者、有志向者交朋友,久必受其熏陶而有所得。孔子在說這句話時,亦有對自己品德的自我確定?鬃拥滦懈哌h,不為世間之形式所禁錮,無所避諱,當一真字。
5.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痹唬骸昂纹饕?”曰:“瑚璉也。”
【筆記】君子不器,而子貢器之。子貢雖器,也是器之大者,可以為國之棟梁之器。由此觀之,君子這氣象不分地位名實,乃之人德性也。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弊釉唬骸把捎秘坑艘钥诮o,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筆記】冉雍,字仲弓?鬃娱T下有三位冉:冉有、冉耕,是為三兄弟,父親冉離,人稱犁牛氏?鬃訉θ接憾嘤匈澴u。有人稱贊雍有仁德,而少口才?鬃臃穸ㄟ@個說法,不贊成以口舌之利而一時之快。君子之志,雖在安邦定國,但皆須從修身養(yǎng)德開始。有仁德,治大國如烹小鮮;無仁德而以能力、口才應(yīng)對,終不能長久。
5.6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弊诱f。
【筆記】孔子之世,許多官僚無德材而居之位,漆?開則不然,將有位置而擔心不能做好。無德材而居其位者,以居其位為榮;擔心無德材而居其位者,深知官位不是榮譽,而是責任?鬃痈吲d于弟子知道為政在民的道理,又高興于漆?開謙遜謹慎的心態(tài)。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筆記】孔子周游列國而不見用,雖有強大的信念支撐,然終有幾分落魄之后感。此章孔子初有負面情緒,言有退世之想,并告訴子路是否愿意一起避世。子路因為得到老師的邀請而高興,與有德者共處而喜,亦可見子路的好德之心。但孔子雖有一時之避世之想,但不忘記初衷,不忘記教學(xué)生的本來目的。故馬上回過神來批評子路?鬃訉ψ勇返呐u未必是真的批評子路的好勇,而是要斥退弟子們消極思想。儒家之大志向,大抱負,志在安天下,志在利民,不放棄,可見一斑。儒家、孔子最令我佩服的也是這一點。對于宗教家而言,現(xiàn)實失意,他們有強大的想象世界可以退讓,如佛家之極樂、道家之天宮。儒家沒有想象世界退讓,僅有此生,卻一生孜孜以求,永不放棄,知其不可為亦為之的決心,勇氣,魄力,定要救國求民,至死不渝?删纯删矗
5.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枴W釉唬骸坝梢,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薄扒笠埠稳纾俊弊釉唬骸扒笠,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薄俺嘁埠稳?”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筆記】仁與才干不是同一回事。有才干者未必有仁(但有仁德之人,定能做好本職工作)。仁是人的自我追求,才是外在宣發(fā)。孟武伯作為魯國權(quán)臣而問人,很可能是希望從孔子門人中選良而任用。孔子以不仁而有才相告,據(jù)實言之,一方面見孔子之真,一方面斥現(xiàn)今當政者之不仁(言下之意:我不足以稱仁的弟子們亦足以當其事,當其事之你們又豈能因處其位而稱仁?)。
5.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女弗如也。”
【筆記】子貢有才干,在孔門弟子中是風(fēng)云人物。顏回木訥,但好學(xué),安貧樂道?鬃咏讨,以退其好勝之心,而進其好學(xué)之心。
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筆記】有志在胸者,必顛沛、造次不忘其志,并汲汲以求,不敢有片刻之松懈。宰予有口才,但無仁德,由是可見?鬃佑^人,聽其言而觀其行,亦可借鑒。孔子此次對宰予的批評過于嚴厲,或許是由于平時宰予過于逞口舌之利,孔子見之不遜,故借機退之,以希望他能見放下傲慢之氣,勤于修身。
5.11 子曰:“吾未見剛者!被?qū)υ唬骸吧陾枴!弊釉唬骸皸栆灿,焉得剛??br> 【筆記】無欲則剛。內(nèi)心欲望過多,必被外物牽著走,而不能按自己的真實意愿處事,亦不能剛毅不屈。
5.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弊釉唬骸百n也,非爾所及也。”
【筆記】衛(wèi)靈公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與恕構(gòu)成了孔子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子貢很有才干,十分聰明,非常急切地希望自己能成為仁人,故希望成為仁本身亦成為其成仁之障礙。欲成仁人,不在于求仁,而在于檢束自己的內(nèi)心。德性到了,自然能仁。又“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對事物處理的方式,不是基于“我是仁人,所以應(yīng)該怎么做”而得出,而是發(fā)于自性,自然而然的行為表露。故子貢以不加諸人為美德時,必不能心平氣和而為之。
5.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筆記】文章學(xué)問,孔子針對學(xué)生之理解能力而教之。天性與天道則非參悟至同一道理之人不能理解。夫子之抱負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遠大宏闊。眾弟子亦只能以管中所窺得見其一二。知夫子所為,而不知夫子矢志不渝,為之所為。夫子的理想或在萬世,故能堅韌如此。
5.1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筆記】知行合一,學(xué)以致用,方為為學(xué)之目的。前十余章孔子雖一直言學(xué)、仁等方面,故于此而正本末。
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筆記】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下人亦或有上智也。
5.16 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筆記】君子之德有四維,自己的行為與德性,對長輩、上級的尊敬,對下級的恩惠,對他人堅持原則。
5.17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筆記】與朋友交,聽其言而觀其行,日久方見其真義士。與人相處,有超出形貌言語之外的東西,當細細品評。語言華麗者未必可信;行為乖張者未必可共事。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jié)藻?,何如其知也?”
【筆記】將世事過多地托付給鬼神之事,托付給風(fēng)水、命運之人,是不夠明智的。
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之。何如?”子曰:“清矣!痹唬骸叭室雍?”曰:“未知。焉得仁?”
【筆記】此章結(jié)合“乘桴浮于!闭。君子不貪其位,時機成熟則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竭盡全力而為之。時機不成熟亦不生嗔怨之心,以自然之心態(tài)而處之,并保持美好的期待。陳文子見不善而棄之,本來是好事,但卻不能看清世事,不能適應(yīng)時事。天下無道,任何人都是逃離不出來的。有道之時,盡心盡職,無道之時,蟄伏待機,亦是君子的選擇。安時處順,哀樂而不能為也。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筆記】君子之行為,言是非不言利害。再思,或許是:事是否當為,如何為之;三思或許是:是否當為,如何為之,有什么好處。開始思考好處之時,內(nèi)心即為外事物困,難以很好的執(zhí)行一件事了。故孔子不取。當然,孔子并不是說只言是非,而不考慮其他得失。而是當是非與利害有沖突時選擇是非!墩撜Z》其他章節(jié)中也有關(guān)于利害的論述,如: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钡。孔子并不迂腐,而是以其原則辦事而已。
5.21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筆記】與“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崔子弒齊君”章遙相呼應(yīng)。能實現(xiàn)抱負之時努力去實現(xiàn),時機不成熟時,也不逆勢而為,致取其辱。
5.22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筆記】每讀此章,痛心疾首。此章大概寫于孔子準備離陳之際,或更準確是在困于陳蔡之時或之后。此時孔子去魯已9年之久,壯志未酬,年事已高(在當時,能活60歲,已經(jīng)非常難得),內(nèi)心孤涼。故嘆一生將過,而離自己的理想無期。但好在孔子內(nèi)心堅定,雖知道之不行,而弟子可以為繼,故苦一聲,哀嘆一聲,又會心一笑。
5.23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筆記】君子論事而不誅心,以是非不分憎惡,若有人能一日改其過,則君子為之喜,而能親之。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筆記】此句是最早打動我的章節(jié)之一?鬃咏倘四苡谌酥⒀晕⑿刑幎娖浔。另一方面,夫子又教我們處事之態(tài)度,量力而行,不偏執(zhí)于事。此章這內(nèi)容與邦有道則居,無道則退等有內(nèi)在相合之處。今人處事,常于多種價值觀念中不能尋求好的處事之法,夫子以樸實之言語而教之。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筆記】上章言直,此章緊承之,言不直之表現(xiàn)。
5.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尽!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筆記】三人有種境界。若以佛家喻之,子路之境界在欲界,顏淵之境在色界,夫子之境在無色界。子路言車馬,雖曰不重,亦以之為寶,未離于欲樂。顏子言善、勞,亦有我之境。夫子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已脫離我之境界。夫子之離我之境界,不是強行為之,實乃德性、愿力發(fā)乎自然之形狀。夫子60而耳順,不是聽什么話都能忍。夫子耳順,實乃知外事之本末,能究其本,故不糾纏于事物本身,所以一念能守之。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
【筆記】此章夫子以教弟子為主。內(nèi)心空明,于事不滯礙者,才能不以形累。求仁之人,以身事仁,以仁為心,不滯礙于欲、名,方能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
【筆記】前些篇章,夫子所提之君子仁人應(yīng)該奉行之原則,看似高深難行,于弟子之教或有艱難之行。此句將言教重歸于身邊之事,以增弟子之信心。夫子之好學(xué),是日日自新,不斷超越自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319114.html
相關(guān)閱讀:唐吉訶德的讀書筆記
記筆記對語文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
中學(xué)數(shù)學(xué)教師讀書筆記范文
范文舉例:小學(xué)生假期如何寫讀書筆記?
《玉想》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