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密經(jīng)》讀書筆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從經(jīng)題看,文殊師利是論主,故講師是文殊菩薩,由導師釋尊印證為善說。本經(jīng)在大藏經(jīng)中判為般若部之文殊般若,故是中觀經(jīng)典,但是中觀究竟義還是需要入唯識見。佛法核心,或者說真諦,是如來藏思想,不是中觀一塊、唯識一塊、顯乘一塊密乘一塊,佛法是一實相印。
比如文中佛問文殊:“汝何所依,作如是?”,文殊則答:“我無所依作如是說”,佛又問“汝若?依,?何所?”,文殊則答:“如是,世尊!我?所?。何以故?一切?法?名字故。”讀到此處,忽有明悟。以往讀禪宗或漢地中觀類經(jīng)典,總覺得這幫人特別滑頭,玩文字游戲,不和你好好說話,以至于后來流于口頭禪。實際上原因是在于我們是依著根身的經(jīng)驗來讀經(jīng),具體的說,比如“我無所說”這一句,我們是借著自己的經(jīng)驗,著眼于“無所說”這一具體謂語,而佛法恰恰是在“我”這一字上做文章。
(一)依著根識,我們會理解:你憑什么這樣講般若啊?我憑空講空。你憑空如何講空呢?因為諸法都是空啊。這是一種理解。
(二)但是若是著眼于“我”上,就完全不同:你憑什么這樣講般若。课疫@種個體是虛幻的,所以這樣講啊。你這種個體既然沒有憑借,如何說空呢?是。奈业慕嵌葲]法講,為什么呢?因為不光是我,任何法相都是有名無實啊。
看到了吧,這就是口頭禪和傳佛心印之不同。借著根識讀經(jīng),就落在名相的糾纏、各種矛盾、行為藝術里面,實際上佛經(jīng)沒有那么難懂,若是不從個體的角度出發(fā)的話。
因此,實際上《金剛經(jīng)》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是告訴讀者,要把觀察者的基打破,而不是讓以觀察者為基去抉擇空、研究哪一種空性是究竟義的空。一重相依的問題,即在于此。
所以初祖達摩說“佛法匪從人得”,又于《二入四行論》是講“理入”需要籍教悟宗。從個體出發(fā)的思惟非善思惟。佛法是科學之法,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借著佛之教言,人人都可渡至彼岸。
當我們不再定位于色身(根身),轉而定位在境(或其上),則諸法自然證空,不假色身苦行,若文殊菩薩才說“若?垢法差?,?法差?,乃至?佛差?,凡夫法差?,非修般若波?蜜。何以故?般若波?蜜?差?故”。
同樣的,我們閱讀經(jīng)論,就不能依著我們的經(jīng)驗去讀,去通過佛經(jīng)豐富我們個體的感受。莊子說“以有涯窮無涯,殆矣”,佛經(jīng)是一雙翅膀,一點點的帶著我們離開根身為中心的習氣。故自不必通讀精讀,一本經(jīng)論,若是能對你有所觸動,那么你已經(jīng)得到了一份饋贈,而這份饋贈也僅僅是把你本有的光芒釋放出來了一些,“茍日新,日日新”,則自然“妄消真顯”。若是這樣,則每一份心得筆記,也是一條道路,艱深也好,小白也罷,將生命的感動分享出去,足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323947.html

相關閱讀:《京華煙云》讀書筆記
《我不能忘掉祖國》讀書筆記300字
《給我一個好名字》讀書筆記1000字
孤獨的遠行者??讀井上靖《孔子》有感
暑假讀駱駝祥子筆記10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