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這幫作家相識,還是我以前沉迷網絡小說的時候(沒錯,和現(xiàn)在的孩子們一樣,我也曾經沉迷網絡小說。瑫r間就像秋千,一晃蕩間,竟都七八年過去了,還記得當時熬夜看書,以書迷的身份混進作者群跟他們聊天、學習的日子,真是一段難忘而快活的時光。
現(xiàn)在的家長總是視網絡小說為洪水猛獸,包括我自己,看到拙總是捧著手機看小說,也心里不踏實,這是有原因的。把小說搬進網絡,畢竟是一件不需要門檻的事,難免魚龍混雜,甚至絕大多數(shù)質量都不高,學生把自己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黃金時代耗在這上面的確是很容易荒廢的。
但必須說的是,在恒河沙數(shù)的網文中也是不乏一些好作品的。我不想細數(shù)那些書名,但我認為比作品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們的勤奮。作為書迷,我們恨不得一本書一天三更,一更一萬,甚至更多,可以看個過癮。但事實上,很多作者是沒有太多存稿的,按照通常的手速,他們每天碼字三四個小時,也就是在6000-10000字左右,可以支撐兩更。但你們知道這背后的代價嗎?某個大神級寫手,在父親的靈堂上都在筆記本上敲鍵盤;還有一個知名大神,老婆在生產的時候,他在旁邊隔著布簾子碼字。遇到沖月票、強推,更是打滿雞血,一天頂多睡四五小時。我們看到的光環(huán),背后都是一個又一個勵志故事。
在這個圈子里,你要成為大神,除了無比的勤奮(沒有最勤奮,只有更勤奮)以外,還需要人脈的扶持,需要同道的推薦,以及網站的助力,一個新人,單靠自己赤手空拳打天下,要想不撲街(成績很難看)真心太難。而人都是需要成就感來做推動的,書迷的月票和訂閱就是作者最強的興奮劑。一旦無人問津,則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然后越發(fā)沒有動力,這也是很多人最初躊躇滿志,最后爛尾太監(jiān)(無疾而終)的原因,而這種情況,在網絡小說里可能占到絕大多數(shù)。
我是親眼見證身邊的一些朋友從寫手到大神,最終成為真正的作家的,浪子就是這樣的一個。有時候也很羨慕,也想試著沖擊一下,誰不希望自己的文字變成鉛字呢?但越是了解得多就越是顧慮。這一行一旦開始,除非你選擇放棄,否則就意味著在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一兩年里面,你將沒有周末,沒有節(jié)假日,沒有公休假,你會對晚上12點這個時間特別敏感,你要忙著碼字,還要研究數(shù)據,還要經營你的人脈圈,以及和讀者做足交流……光想想就是害怕。更何況很多時候,你會漸漸為了商業(yè)需要,最終背棄自己寫作的初衷,其中也是各種無奈。
關于網絡寫作,一時興起說這么多,是看到身邊很多孩子都在試著寫網絡小說,我不知道這里面有多少人是一時好奇或者覺得好玩,有多少人是真正熱愛并投入精力,但至少在中學階段,不是非常鼓勵。我記得當年一起說天說地說八卦的作者,有一個就是高中生,最初我并不知道他的年齡,那孩子的確特別有才,后來他考上了大學,就沒有下文了,估計也是離開這個圈子了。這些年來,其他作者也是各散東西,有的選擇了轉行,有的放棄了專職,有的開始改攻電視劇和電影劇本的編寫。之前陳凱歌有一部新片,原作者也是一個我認識的才女,聽說另一個朋友編劇的電影也快上映了,包括這周來重慶一起聚會的另一個作者朋友,現(xiàn)在也走上了這條路,真心為他們感到高興。 回到浪子這本書,《遇見桃花源》。其實之前我在他的公眾號有看到過連載,但現(xiàn)在習慣了看紙質書的我,對電子版又看不進去了,所以這次他說從酉陽來,說給我?guī)Я艘环荻Y物,沒想到是實體書,非常高興,也很感動。浪子最初是寫CS出道的,很熱血的文風,也蓄養(yǎng)了一大幫很熱血的死忠粉絲。因為他是酉陽人,所以這次轉換文風寫一本關于酉陽桃花源的小說,起初我還有點擔心他能不能適應這樣從游戲到都市的轉換。但看完第一部分,我覺得我的擔心是多余的了。的確,就像他自己總結的,“這是我寫作上的第二個巔峰”。
文章一開始并不是那么起伏跌宕,只是挖了一個坑,一個在北京事業(yè)有成的企業(yè)家許易,從他二十歲開始,連續(xù)十六年,每年會在臘月二十二這一天趕回老家重慶酉陽,風雨無阻,為什么會這樣呢?隨著他下屬的疑慮,故事展開了。時間回到1992年的酉陽,一個滿載著全村父老鄉(xiāng)親厚望的鄉(xiāng)下少年背著棉絮箱子,走進了酉陽縣城的一所縣重點中學。
對村里人進縣城讀書的橋段,我們其實并不陌生,但是對于在城里長大的我來說,以前其實并沒有多少代入感,我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種又窘迫又迫切的讀書愿望,但最近幾年,我卻開始漸漸熟悉這種情景了。這是一個“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的社會,村子里的人夢寐以求地是走進縣城,而縣城里的人則巴巴地望著省城,省城的人想去首都,去上海,去深圳,而北上廣深的家庭則把目光早早投向了海外……可憐天下父母心,如果有條件,誰都希望孩子能有一個比自己原有的生活圈子更高的平臺,再不濟,也要在本地爭取找一所頂好的,加上市場經濟蔓延到教育界,于是,有了現(xiàn)在水深火熱的擇校風,也有了不少砸鍋賣鐵的出國潮。
接下來就是不可避免的落差問題。當許易懷著激動的心情走入新學校,發(fā)現(xiàn)這個曾經在方圓五個村子里的第一名,放在這個大熔爐里,其實什么也不是:入學是班上三十五名,且呈逐漸下滑趨勢。更難的是,他不能融入縣里人的群體。同樣放大來看,區(qū)縣的孩子在省城的學校很多也是很尷尬的,發(fā)現(xiàn)和同學們的話題很多不一樣,他們只能靠分數(shù)這個唯一的法寶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如果連分數(shù)都沒有了,全家甚至全村全縣人的目光就變成他們肩頭莫大的壓力。省城孩子其實也不輕松,當他們去到北上廣深,發(fā)現(xiàn)自己曾經引以為傲的很多優(yōu)勢,在別人眼里連屁都不是。帝都的孩子們呢,去到美帝,也始終感覺自己是個永遠無法融入的局外人!爸袊鴮W生”留給別人的印象,除了會讀書,其他幾乎什么都沒有。難怪很多人要抱怨圈層的不可逾越,不得不承認,圈層是存在的,但是也并非牢不可破。文中的許易最終還是被縣城的同學接受了,憑什么?一是其他同學無法比擬的文筆,一是球場上皮糙肉厚的精神。所以,一個人,不管你是處于哪個圈子,一定要有至少一項能給你帶來存在感的技能,或者領域,如果這方面一無所有,可能比你在經濟上一無所有更難立足,因為它會徹底把你扯到洪流的最底部,你的人生從此將是一潭死水,再沒有換氣冒泡的機會。
男生整體發(fā)育比女生晚,《易經》里也提到過女生以七、男生以八為周期,女生十四歲就進入青春期,四十九歲進入更年期,男生的這兩個階段的開端則分別是十六歲和五十六歲。所以在小學,乃至初中,往往女生各方面發(fā)展看起來更美好,成績也更優(yōu)異,但男生的優(yōu)勢則在于厚積薄發(fā),后勁無窮,最終后發(fā)先至,到了高考的時候,往往排在前列的就是男生居多了。尤其是找到動力的男生。
我說的這種動力,絕大多數(shù)是青春萌動帶來的,往往我們聽到一些牛娃的故事。我發(fā)現(xiàn),一個厲害的男生背后,都有一個女神,至少是一個暗戀的影子。可惜,同樣處于這種情況的女生,則因為心思更細膩,反而更容易被萌動分心,導致成績下滑。大多數(shù)情況下,在高中,一個成績突然急劇下滑的女生背后,都有一個男生,至少是一個暗戀的影子。讀書筆記許易就是這樣,心里有了一個影子,學業(yè)上人品也爆發(fā)了,以致于在中考的時候,逆天地考出了年級前幾名的好成績,叫所有人跌掉了眼鏡。反之,因為心里多了一個影子,一向成績穩(wěn)居“教父”地位的女學霸方雯,則在高中階段節(jié)節(jié)敗退,最終被父母轉學,送到了平臺更高的上海。更有意思的是,因為那個影子還留在重慶,所以,方雯對于父母強行安排轉學的抗議方式,就是在填報大學的時候選擇了重慶大學。我不想強調性別差異,但大多數(shù)情況來看,早戀這種事,對男生來說,可能真的是比對女生更有助力。
和所有的貧困家庭一樣,許易的父母雖然以他為傲,但是上層建筑不能沒有經濟基礎,原本是計劃他初中畢業(yè)就送去深圳打工,他也心甘情愿接受這樣的命運,但中考的超常發(fā)揮,也讓老師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甚至愿意私人替他包攬高中的全部學費。看到這一段,我突然鼻子酸了,我看到了那個農民老爹的無力,也看到了老師胸懷中那腔赤誠。那是九十年代,我們的教育還沒有這么功利化,也沒有人拿著重金上山下鄉(xiāng)去掐尖,也因為這樣,這些偏遠的區(qū)縣才有了名校的希望。現(xiàn)在的教育資源越發(fā)傾斜,家長觀念也越發(fā)先進,就算沒有錢,只要你有分數(shù),擇校費學費生活費什么都可以免除,甚至還倒給家里拿錢以表示掐尖的誠意。在這樣的狠掐猛扯下,區(qū)縣還能殘留下一點兒苗子嗎?沒有了苗子,區(qū)縣老師還能有教學的熱情嗎?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讓人鼻酸的是,就算明知是這樣,沒有誰會甘愿留在干涸的泥土里證明什么,換了任何父母,也愿意盡一切辦法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讓他們沖到更高的地方去。
第一部分看完了,許易的中學六年也在短短的一小時里匆匆而過,恰好這兩天,在和作者們歡聚的日子里,也迎來了一大幫老同學的歡聚,雖然連續(xù)不斷地忙碌了18小時(一整天沒用電腦,導致公眾號停發(fā)了一天),但是真心感到特別開心,我眼里看到的,是書頁上許易的青春歷程,腦海里浮掠的,何嘗不是自己的青蔥歲月呢? 這一篇筆記,送給一起歡聚的同學們,也送給一起奮斗過的寫手們,因為有你們,我的青春不散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1333212.html
相關閱讀:《 霍金的宇宙》讀書筆記
《梅花魂》讀書筆記200字
鋼鐵讀書筆記2000字
《巴黎圣母院》讀書筆記800字精選
雷鋒日記讀書筆記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