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觀察
仔細觀察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觀察結(jié)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并反駁我們。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J. Krishnamurti)
2. 感受
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非暴力溝通強調(diào),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3. 需要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的需要。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這會導致我們內(nèi)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2.指責他人。這時,我們會反駁對方。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他傷心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通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反應。
4. 請求
首先,明確談話的目的,清楚的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么,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么。而且,這樣的請求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在發(fā)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回應講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由于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fā)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們清楚地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chǔ)上與人聯(lián)系。
傾聽
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tài)度和感受。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傾聽有助于對他人的理解和接納。
與此同時,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匯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了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xù)的關(guān)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chuàng)造條件。
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1.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聲地請求。3.換一個環(huán)境。
當別人說“不”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認為他們是在拒絕我們。有時,我們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然而,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是什么使他們無法答應我們的請求。
愛自己
當我們的表現(xiàn)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nèi)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與成長。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根據(jù)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我們的行為不再是為了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懲罰或避免感到內(nèi)疚和羞愧。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并充滿歡樂。
表達憤怒
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愿望得到滿足。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3.體會自己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讀書筆記有時,在第3步和第4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后,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重獲生活的熱情
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們以苛刻的態(tài)度對人對已,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過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nèi)心將逐漸變得平和。一旦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心底深處的愿望,并采取積極的行動,我們將會重獲生活的熱情。
附錄:非暴力溝通模式
1.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1) 觀察
我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我的福祉的具體行為:“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2) 感受
對于這些行為,我有什么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 “我感到…… ”
(3) 需要
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我那樣的感受:“因為我需要/看重……”
(4) 請求
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豐富我生命的具體行為,“你是否愿意……?” 2.關(guān)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1) 觀察
你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你的福祉的具體行為:“當你(看、聽、想到你看到的/聽到的)……”
(2) 感受
對于這些行為,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 : “你感到……嗎?”
(3) 需要
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你那樣的感受:“因為你需要/看重……”
(4) 請求
關(guān)切地傾聽那些能豐富你生命的具體請求,而不解讀為命令:“所以,你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642784.html
相關(guān)閱讀:《名人傳》讀后感_高中生讀后感作文
《拼被人送的禮》讀書筆記_三年級讀書筆記400字
讀書筆記大全-《草房子》讀書心得
《海底兩萬里》讀書筆記500字(3篇)
《西游記》讀書筆記6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