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fèi)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古文觀止》讀書筆記札記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心術(shù)》(蘇洵)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評曰:未經(jīng)天崩地陷何能臨泰山崩而色不變,未歷虎斗狼爭何能觀麋鹿興而目不瞬。

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zhàn)。

評曰:義者,大利也。

凡戰(zhàn)之道,未戰(zhàn)養(yǎng)其財(cái),將戰(zhàn)養(yǎng)其力,既戰(zhàn)養(yǎng)其氣,既勝養(yǎng)其心。

評曰:天下事莫不如此,豈獨(dú)戰(zhàn)哉?

《張益州畫像記》(蘇洵)

寇來在吾,無爾勞苦。

評曰:張公方平治益州,僅此一句見心胸。

《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

評曰:寧錯(cuò)賞千人,不少賞一宜賞之人;寧錯(cuò)免千人,不多刑一宜免之人。應(yīng)試之文,已見氣魄。

《范增論》(蘇軾)

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也.

評曰:所謂蒼蠅不叮無縫蛋是也。

《留侯論》(蘇軾)

且夫有報(bào)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評曰:小不忍則亂大謀。

《賈誼論》(蘇軾)

夫君子之所取遠(yuǎn)者,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fù)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shí)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評曰:在其位,未必能盡謀其政,猶需韜光養(yǎng)晦以待良機(jī)也。

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fù)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shí)不足也。

評曰:無怪乎《吊屈原賦》痛徹心扉,其病一也。

《晁錯(cuò)論》(蘇軾)

天下治平,無故而發(fā)大難之端,吾發(fā)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辭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zé)。則天下之禍,必集于我。

評曰:口誅振振,行之怯怯,責(zé)有旁貸,禍焉有不致。所謂能惹不能撐者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jiān)忍不拔之志。

評曰:才等志堅(jiān)者勝。

《上梅直講書》(蘇軾)

既而聞之,執(zhí)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軻之風(fēng),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主屬,而向之十余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

評曰:感恩主考,攀附權(quán)貴。

《喜雨亭記》(蘇軾)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評曰:大雨至而亭未成,大雨未至而亭已成,皆不可,必要大雨至而亭適成,遂成頌圣文。

《凌虛臺(tái)記》(蘇軾)

夫臺(tái)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tái)之存亡也。

評曰:世有何恃?人有何足?

《超然臺(tái)記》(蘇軾)

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病?/p>

評曰:近常凡俗皆可樂者。

《潮州韓文公廟碑》(蘇軾)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jì)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guān)盛衰而獨(dú)存者乎?

評曰:文以貫道,忠勇雙全。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jìn)御札子》(蘇軾)

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德宗以猜忌為術(shù),而贄勸之以推誠;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德宗好聚財(cái),而贄以散財(cái)為急。

評曰:德宗明,陸贄諍;德宗益明,陸贄益諍。

《前赤壁賦》(蘇軾)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評曰:人生一世,弱如蜉蝣,小如米粟,一瞬即逝,何哀何羨?

《后赤壁賦》(蘇軾)

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

評曰:莊周夢蝶,蘇子夢鶴,一迷己,一迷人。

《三槐堂銘》(蘇軾)

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shí)、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惡之報(bào),至于子孫,則其定也久矣。

評曰:惡有惡報(bào)時(shí)未到,善有善報(bào)天有定。

《方山子傳》(蘇軾)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dāng)?shù)霉?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dú)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

評曰:富樂去家,獨(dú)窮山中,異人不可得見,但聞之則兩耳清風(fēng),心目皆明。

《六國論》(蘇轍)

夫韓、魏不能獨(dú)當(dāng)秦,而天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www.i1766.com四無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

評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非天道,乃人謀。

《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

且夫人之學(xué)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評曰:再見一人即盡天下之大觀,前面許多鋪排,只為后面馬屁山響。

《黃州快哉亭記》(蘇轍)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tái)之宮,有風(fēng)颯然至者,王披襟當(dāng)之,曰:“快哉,此風(fēng)!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dú)大王之雄風(fēng)耳,庶人安得共之?”

評曰:其諷如此,其責(zé)如此,王昏至此?

《寄歐陽舍人書》(曾鞏)

及世之衰,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yáng)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shí)。后之作銘者,當(dāng)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評曰:托之非人,書之非公,銘所以不見經(jīng)傳。

《贈(zèng)黎安二生序》(曾鞏)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于笑乎?然則若予之于生,將何言哉?謂予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

評曰:嗚呼哀哉,嗚呼哀哉,迂病甚于黎安二小生也。

《學(xué)舍記》(曾鞏)

或疾以卑,或議其隘者,予顧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勞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為之矣。予之卑巷窮廬,冗衣礱飯,芑莧之羹,隱約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則有之,可以進(jìn)于道者,學(xué)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所好慕,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堅(jiān)木好高大之觀,固世之聰明豪雋挾長而有恃者所得為,若予之拙,豈能易而志彼哉?”

評曰:學(xué)在于舍乎?以卑以隘,名揚(yáng)后世;德在于室乎?以陋以僻,聲名不朽。

《議經(jīng)費(fèi)》(曾鞏)

天下之費(fèi),有約于舊而浮于今者,有約于今而浮于舊者。其浮者心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其約者必本其所以約之由而從之。

評曰:杜浮從約,經(jīng)費(fèi)增矣。

《材論》(王安石)

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xiàng)并世,而籌劃戰(zhàn)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shù)輩者,方此數(shù)君未出之時(shí),蓋未嘗有也。

評曰:治世出能臣,亂世出奸雄;明君拔諍官,昏君興佞臣。

《委任》(王安石)

故人主以狗彘畜人者,人亦狗彘其行,以國士待人者,人亦國士自奮。故曰:常人之性,有能有不能,有忠有不忠,顧人君待之之意何如耳。

評曰:人主之意明,人臣之性定。

《風(fēng)俗》(王安石)

故風(fēng)俗之變,遷染民志,關(guān)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且壞崖破巖之水,原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青蔥。禁微則易,救末者難。所宣依古之王制,命市納賈,以觀好惡。有作奇淫巧以疑眾者,糾罰之;下至物器饌具,為之品制以節(jié)之;工商逐末者,重租稅以困辱之。民見末業(yè)之無用,而又為糾罰困辱,不得不趨田畝;田畝辟,則民無饑矣。

評曰:世俗民風(fēng),本為王制。

《游禪山記》(王安石)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xiǎn)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評曰:有志,有力,不怠,物相,萬事無譏無悔也。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王安石)

銘曰:有拔而起之,莫擠而止之。嗚呼許君!而已于斯,誰或使之?

評曰:無拔而起之,有擠而止之,已于斯。

《送天臺(tái)陳庭學(xué)序》(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xiǎn),水有瞿唐、滟?之虞?珩R行,則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悼栗。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士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qiáng)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評曰:正寫蜀川山水奇險(xiǎn),令人聞風(fēng)喪膽;側(cè)寫嗜奇之士恨焉,今人扼腕嘆息。陳生懼否?

《司馬季主論卜》(劉基)

天道何親?惟德之親;鬼神何靈?因人而靈。夫蓍,枯草也;龜,枯骨也。物也。人靈于物者也,何不自聽而聽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頹垣,昔日之歌樓舞館也;荒榛斷梗,昔日之瓊蕤玉樹也;露蠶風(fēng)蟬,昔日之鳳笙龍笛也;鬼磷熒火,昔日之金缸華燭也;秋荼春薺,昔日之象白駝峰也;丹楓白荻,昔日之蜀錦齊紈也。昔日之所無,今日有之不為過;昔日之所有,今日無之不為不足。是故一晝一夜,華開者謝;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

評曰:今從昔來,順時(shí)應(yīng)變,惟親德為天道。

《賣柑者言》(劉基)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zhì)而金色。剖其中,干若敗絮。

評曰: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非善藏,善欺也。

《深慮論》(方孝孺)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shù)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jì),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jié)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yuǎn)者也。夫茍不能自結(jié)于天,而欲以區(qū)區(qū)之智籠絡(luò)當(dāng)世之務(wù),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zé)o者也,而豈天道哉!

評曰:多行不義必自斃,生者當(dāng)為子孫謀福利。

《豫讓論》(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dāng)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全。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茍遇知己,不能扶危于亂之先,而乃捐軀于既敗之后,釣名沽譽(yù),眩世炫俗,由君子觀之,皆有不取也。

評曰:此言雖重,誠有宜理。防患于未然勝于捐軀于敗后。

《尊經(jīng)閣記》(王守仁)

經(jīng),常道也。其在天謂之“命”,其賦于人謂之“性”,其主于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達(dá)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

評曰:六經(jīng)乃人心、人性、人命是也。

《象祠記》(王守仁)

吾于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jù)象之始也;今之諸苗之奉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評曰:化象之不仁,當(dāng)有舜帝之大仁。

《瘞旅文》(王守仁)

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游子懷鄉(xiāng)兮莫知西東。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異域殊方兮環(huán)海之中。達(dá)觀隨寓兮莫必予宮,魂兮魂兮無悲以恫。

評曰:相逢何必曾相識(shí),同是天涯淪落人。

《報(bào)劉一丈書》(宗臣)

日夕策馬候權(quán)者之門,門者故不入,則甘言媚詞作婦人狀,袖金以私之。即門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見,立廄中仆馬之間,惡氣襲衣袖,即饑寒毒熱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則前所受贈(zèng)金者出,報(bào)客曰:“相公倦,謝客矣,客有請明日來!奔疵魅沼植桓也粊,夜披衣坐,聞雞鳴即起盥櫛,走馬推門。門者怒曰:“為誰?”則曰:“昨日之客來。”則又怒曰:“何客之勤也,豈有相公此時(shí)出見客乎?”客心恥之,強(qiáng)忍而與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遍T者又得所贈(zèng)金,則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廄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見,則驚走匍匐階下。主者曰:“進(jìn)!”則再拜,故遲不起,起則上所上壽金。主者故不受,則固請。主者故固不受,則又固請。然后命吏納之。則又再拜,又故遲不起,起則五六揖始出。出揖門者曰:“官人幸顧我,他日來,幸無阻我也!”門者答揖。大喜奔出,馬上遇所交識(shí),即揚(yáng)鞭語曰:“適自相公家來,相公厚薄,厚我!”且虛言狀。即所交識(shí)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語人曰:“某也賢,某也賢!甭?wù)咭嘈挠?jì)交贊之。此世所謂上下相孚也。

評曰:俗人成賢圖。

《吳山圖》(歸有光)

夫令之于民誠重矣。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評曰:君之于民誠重矣,賢與不賢,見山川草木澤榮與否即可觀。

《滄浪亭記》(歸有光)

嘗登姑蘇之臺(tái),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闔閭、夫差之所爭,子胥、種、蠡之所經(jīng)營,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為者哉?

評曰:非閹非亭,人事皆非。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

予嘗按次春秋以來,屈原之《騷》疑于怨,伍胥之諫疑于脅,賈誼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詩疑于憤,劉之對疑于亢。

評曰:青霞罪自詆宰執(zhí)始,自直諫重,終以文死。茅坤拔亂反正第一人,有文,有膽。

《徐文長傳》(袁宏道)

晚年憤益深,佯狂益甚,顯者至門,或拒不納。時(shí)攜錢至酒肆,呼下隸與飲;蜃猿指珦羝破漕^,血流被面,頭骨皆折,揉之有聲;蛞岳F錐其兩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評曰:字字如斧錐,嗟乎,書徐渭憤若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689546.html

相關(guān)閱讀:讀書筆記大全-《李開復(fù)給中國大學(xué)生的七封信》讀書筆記
《格列佛游記》讀書筆記摘抄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經(jīng)典語句整理
經(jīng)濟(jì)學(xué)家何帆《先放一把火》讀書筆記
《弟子規(guī)》讀書筆記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