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魯迅《野草》讀書筆記4篇范文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野草?題辭》:

國慶長假不打算出游,人太多太吵。就宅在家看看書,去河邊散步散心。最近正讀魯迅的《野草》。魯迅的書是有難度和深度的,《野草》當然也不例外,所以讀得很累、很慢,但是累并快樂著。邊讀邊作些筆記,細細讀來慢慢消化。我相信這個長假會過得充實、快樂。

《野草》是魯迅內(nèi)心世界的自我追尋及剖析,有著他個人對人生問題的全部探索。《野草》包含了魯迅的全部哲學。

《野草?題辭》作于廣州,當時正值國民黨在上海發(fā)動“四一二”“清黨”反共政變和廣州發(fā)生“四一五”大屠殺不久,它反映了作者在險惡環(huán)境下的悲憤心情。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魯迅《野草?題辭》)


※《秋夜》

《秋夜》的主要詣旨,是以“棗樹”這一意象表明作者魯迅對于“廩秋”和“奇怪而高的天空”所象征的世界進行韌性的反抗的精神;同時,也對嚴霜摧殘的“小粉紅花”和“小草”們表示深深的同情,對于追求光明而獻身的“小青蟲”表示悲悼與敬意。

“極細小的粉紅花……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

“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后還是秋!

“棗樹……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月亮窘得發(fā)白。”

(魯迅《秋夜》)


※《影的告別》

魯迅《影的告別》真的很難懂,我認真讀了五、六遍,似乎才稍稍理清點頭緒。

“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沒。”

“然而我終于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

“我將向黑暗里彷徨于無地!

“我能獻你甚么呢?無已,則仍是黑暗和虛空而已!

(魯迅《影的告別》)

在寫《影的告別》半年之后,魯迅在寫給許廣平的信中說:“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為我常覺得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卻偏要向這些作絕望的抗戰(zhàn),所以很多偏激的聲音。其實這或者是年齡和經(jīng)歷的關(guān)系,也許未必一定的確的,因為我終于不能證實: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

“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這是一種虛無者的充滿現(xiàn)實感的生命哲學觀。魯迅明知社會如此,人生如此,卻偏要向這些做“絕望的抗戰(zhàn)”。

這種面對“黑暗和虛無”的“實有”,進行“絕望的抗戰(zhàn)”的精神,是魯迅的生命哲學。

《影的告別》是一篇曲折的自喻性的作品。魯迅所設擬的“影”與它依附的“你”的“告別”,是魯迅內(nèi)心的一種對話的表現(xiàn)形式!坝啊钡某錆M矛盾的聲音,深刻地展示了魯迅所處的時代與生活環(huán)境中、他內(nèi)心深處所有的黑暗與虛無的一個方面,同時也展示了一個先驅(qū)者在矛盾四伏中進行的“絕望的反抗”的悲涼色彩。

※《求乞者》

“我走路。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微風起來,四面都是灰土!

“我將用無所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將得到虛無。”

(魯迅《求乞者》)

“剝落的高墻”象征所處時代的頹敗與沒落;“灰土”象征人的生存環(huán)境;“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隱喻冷漠、麻木的人群。

“求乞者”是自處奴隸地位而不去反抗社會的不平卻安于奴才命運的“奴性”的象征。魯迅寫的是對于“求乞者”的憎惡,內(nèi)心深處是在為一個民族的缺乏抗爭的奴隸性而悲哀和憤怒。

《求乞者》這篇散文詩的核心思想,是蔑視與反對生命存在中奴隸性的卑躬屈膝,反對淺薄的“人道主義”的說教。魯迅對于當時社會的憎惡和他對于民族奴隸性的憎惡同樣地強烈。他在這篇散文詩中暗示人們:社會已處在廢馳與崩壞中,而人真正的解放乃是從奴性的求乞走向人性的抗爭。


※《復仇》

“路人們從四面奔來……而且拼命地伸長頸子,要賞鑒這擁抱或殺戮。他們已經(jīng)豫覺著事后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鮮味。”

“他們倆在其間裸著全身,捏著利刃,干枯地立著;以死人似的眼光,賞鑒這路人們的干枯,無血的大戮,而永遠沉浸于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魯迅《復仇》)

關(guān)于《復仇》的寫作意圖與文章主旨,魯迅曾經(jīng)兩次直接地談到過。

1931年魯迅在《<</SPAN>野草>英文譯本序》中說道:“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第一篇。”又在1934年5月16日致鄭振鐸的信中說:“我在《野草》中,曾記一男一女,持刀對立曠野中,無聊人競隨而往,以為必有事件,慰其無聊,而二人從此毫無動作,以致無聊人仍然無聊,至于老死,題曰“復仇”,亦是此意。但此亦不過憤激之談,該二人或相愛,或相殺,還是照所欲而行的為是!

魯迅把中國民眾中麻木的“旁觀者”概括為“戲劇的看客”,而予以批判。

《復仇》不僅僅是一種社會層面上的精神批判,更主要的是凝聚了作者自身沉思已久的生命哲學:做奴隸本身并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做奴隸而陷于麻木狀態(tài),連一點反抗和同情之心也沒有的人們。對于這一現(xiàn)象,魯迅思考的出路或人生哲學是:以死亡(“無戲可看”)來向麻木的奴隸者“復仇”。為了社會有新生,民族有希望,以“干枯”來“賞鑒”那些麻木者的“無血的大戮”,乃是生命的極致的大歡喜。


※《復仇》(其二)

“他不肯喝那用沒藥調(diào)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樣對付他們的神之子,而且較永久地悲憫他們的前途,然而仇恨他們的現(xiàn)在。”

“釘殺了‘人之子’的人們的身上,比釘殺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魯迅《復仇(其二)》)

魯迅在《隨感錄?六十五?暴君的臣民》中寫道:“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時常還不能饜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某济瘢辉副┱┰谒说念^上,他卻看著高興,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領(lǐng)只是‘幸免’。從‘幸免’里又選出犧牲,供給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渴血的欲望!

在《復仇(其二)》中,耶穌本來是為以色列的幸福而傳道的“先覺者”,他卻沒有得到以色列人的理解。相反,卻遭到以色列民眾的迫害。正是在“先覺者”耶穌與群眾的對立的描寫中,作者深刻地揭示了“暴君治下的臣民”們的“渴血的欲望”,乃至他們“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的心理。

在精神批判的程度上,《復仇(其二)》比前一篇《復仇》更進了一步。

《復仇》里的“路人們”還只是一群“戲劇的看客”,以自己的麻木去“賞鑒”別人的擁抱或殺戮,他們所有的是自身的“無聊”;而在《復仇(其二)》里,“兵丁們”、“路人”,乃至“和他同釘?shù)膬蓚強盜”,給耶穌的不僅僅是“戲劇的看客”的旁觀與“賞鑒”,而且是殘酷的戲弄、嘲笑、侮辱、釘殺。他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頭上”,即使這“他人”是為包括他們自身在內(nèi)的眾人的幸福而奔走呼號受難犧牲的“先覺者”。魯迅深刻地揭示出這樣一個殘酷的矛盾:為群眾而犧牲的先覺者最終卻成為娛樂群眾的“犧牲”,他們的犧牲只是滿足了“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渴血的欲望”。這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個大悲劇!這是一個多么可怕、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實!魯迅以耶穌的清醒,對于這個“可悲憫的,可咒詛的”事實,以一種“沉酣于大歡喜和大悲憫中”的心境,作了有力的“復仇”。

* 參考書:《<</SPAN>野草>二十四講》(孫玉石著,中信出版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770663.html

相關(guān)閱讀:《風鞋與火鞋》讀書筆記500字
《我的路》讀書筆記800字
小學四年級讀書筆記
青銅葵花讀書筆記精選3篇
好的讀書筆記:《中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