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每種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種哲學。
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價值。對于超乎現(xiàn)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的目的是增加積極的知識,為道的目的是提高精神的境界。哲學屬于為道的范疇。
中國哲學認為一個人最高的成就是成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與宇宙的同一。 佛家說,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圖說,肉體是靈魂的監(jiān)獄……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愿講超道德價值。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 入世與出世是對立的,正如現(xiàn)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也是對立的一樣。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反命題統(tǒng)一成一個合命題。 中國哲學以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統(tǒng)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他的人格是所謂“內圣外王”的人格。
“內圣”是就其修養(yǎng)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 由于哲學的主題是“內圣外王”之道,所以學哲學不單是要獲得這種知識,而且是要養(yǎng)成這種人格。哲學不單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體驗它。修養(yǎng)自己,連續(xù)地、一貫地保持無私無我的純粹經(jīng)驗,使自己能夠與宇宙合一。因此在認識上,永遠摸索著,在實踐上,永遠行動著,或者嘗試著行動。 哲學從來就不只是為人類認識擺設的觀念模式,而是內在于它的行動的箴言體系;在極端的情況下,他的哲學簡直可以說是他的傳記。 中國哲學家的表達方式: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覽無遺,是一切中國藝術的理想,詩歌、繪畫以及其他無不如此。拿詩來說,詩人想要傳達的往往不是詩中直接說了的,而是詩中沒有說的。照中國的傳統(tǒng),好詩“言有盡而意無窮” 第一章摘抄至此,言有盡,而意無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790205.html
相關閱讀:中學生讀書筆記250字大全
《孟子》讀書筆記:知行并進,推己及人
《名人傳》讀后感_高中生讀后感作文
班主任教師讀書筆記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精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