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江南文化精神》讀書筆記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在薄陰的秋雨天寫這個讀書筆記,一種若有若無的思緒翩然而至。連日來靜靜翻閱著書的一頁又一頁,不知不覺中揭開了江南那一身薄如蟬翼的面紗。有人說江南是詩性的文化,但令人感慨的是,同樣的詩性文化,同樣是“借人物說話”,而在江南文化中我仿佛一次又一次的穿越到當(dāng)年的江南煙雨中。
習(xí)習(xí)熏風(fēng)中,長夜未眠人。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王朝頻繁更替,世間的百轉(zhuǎn)千回,在歷史的夾縫中,還有這么樣一些人生活過,他們被政治家稱作“頑固派”、“反革命”和妄想“開歷史倒車”,他們被“與時俱進”的“識時務(wù)者”叫做“迂腐”、“死腦筋”、“螳臂當(dāng)車”。汪元量,一個琴人,靠著自己柔弱的十指于琴弦間的撥弄和顫抖,以琴聲面對強權(quán),面對不顧疆場血戰(zhàn)正酣的愛國將士,只知一味自保的南宋官室,一口氣寫了十首七絕,用史筆記下了真實的歷史,記下了他作為宋人的拳拳愛國之心。宋室王朝的偏安,到頭來猶如一場縹緲若虛的夢,在瞬間化為烏有。1283年臘月初九,文天祥被斬于燕京北郊的柴市,南宋徹底敗亡。這時一個已年到43歲的江南遺民,鄭思肖進入到我的眼簾,“寧可枝頭抱香死,不隨落葉舞西風(fēng)”,這是一句很熟悉的詩,它的作者就是鄭思肖,他是一位畫家,還是一位詩人。在古代,一個江南的文人善畫能詩并不足奇,然而鄭思肖卻是位不同尋常的的詩人畫家,非同尋常到因故國的陸沉而生命走向了變態(tài)和癲狂。鄭思肖愛畫蘭,他畫露根蘭,無土蘭,寄托他的亡國之思。蘭花有著堅持與操守,張揚個性的主題。春去秋來,梅凋蘭萎,怎樣的人生才是理想?在懷疑中堅守,在堅守中懷疑,或許這一切都是堅守者的共同心路。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兒時我們曾熟讀這一首詩,在今天,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詩中的游子,游學(xué)他鄉(xiāng)。如今的中國,有很多人在他鄉(xiāng)工作求學(xué),所以在江南的故土上,在久去他年的那些夜晚,楓橋夜泊,燈火愁眠,異鄉(xiāng)者的身影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個個清晰的足跡!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面對船上的琵琶女,淺淺幾句的交談,江州司馬發(fā)出如此的感嘆。一身青衫,不如江南,白居易目睹朝政傾軋,難以忍受這種亂成一通的生活,為求外放。在歷史的忠奸斗爭中,屈原選擇了執(zhí)著,賈誼一腔的哀怨,而白居易在同樣苦到極點之時選擇了超越,選擇了放情自適,選擇一條又有生活寧靜、又有物質(zhì)保障的獨特的中隱之路。“大隱隱于市,小隱之于山林。山林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官。似出復(fù)似出,非忙亦非閑……惟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在八月桂花香中,東坡又迎來了一個中秋,明月高照,而舉杯只能對影成三人!盀跖_詩案”使東坡貶至位于長江南岸的黃州,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卻又是不幸流落至江南。此去非本意,爾心只向北。定惠院,海棠一株,名花若幽獨。東坡,以海棠自寓,漸漸回歸于清純與空靈。佛家的思想使他習(xí)慣于淡薄與靜定。盡管如此蘇東坡的豪放卻不曾有絲毫的收斂。一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寫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唱盡世間的盛衰興亡。
伴隨著東坡的豪放,思緒再一次的流入江南。六月,煙雨綿綿,穿行于江南的青山之中,時有水滴從高處葉面落下,很是輕快。有人說大江以南,山人詩人如云,而明代中期,山人群落的誕生與科舉的獨木橋難以通過有著非常直接的聯(lián)系。在明朝山人群落中,太白山人孫一元稱得上一個真正的老輩。他出生于成化二十年(1484),死于正德十五年(1520),區(qū)區(qū)三十六個人生春秋,不多的年歲,卻閱歷了成化、弘治、正德三個朝代。又且聲明藉藉,影響甚著,就在當(dāng)時,連狂人李卓吾都對他青眼相看,推崇有加,在《續(xù)藏書·文學(xué)名臣》里,專門為他立傳;后世人修纂《明史》,亦不忘收上一篇他的傳記。孫一元可以說是名標(biāo)青史的不朽人物了。在多年的漫游跋涉后,孫一元自關(guān)中來到了吳越,一個山清水秀,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的水秀江南,然而他竟愛上了這片土地,在詩歌中大量的歌頌江南的山山水水。有《采蓮曲二章》、《吳女詞三章》等。盡管作為山人的孫一元好神仙,喜幽居,可偶然也會睜開眼抒寫下他的現(xiàn)實感受。在《江南大水歌》中,描寫的是江南大水,飛來的天災(zāi),朝廷不顧不問,人盡成魚鱉的殘酷。天災(zāi)人禍,天災(zāi)是自然形成,但禍患則出自人事上的不肯作為,以及朝廷的不能防患于未然,不愿亡羊補牢。結(jié)末“時聞西北有巡狩,不見東南親射蛟“,對比中,正見出朝廷對于天下蒼生百姓疾苦的麻木不仁、漠不關(guān)心。在其似若平靜而淡若止水的外表,心中卻裝太多太多的憂愁。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可是孫一元未能擔(dān)之大任。卻因心志極苦,在為過不惑之年離開了人世。作一個美好的試想,他或許如西方宗教所說的那樣,在死后進入天界間,過上了真正的神仙日子。喜歡旅游的人,特別是常在上海游玩的,應(yīng)該聽說或去過一個叫陳眉公的家鄉(xiāng)的旅游景點,位于上海松江。這里所說的陳眉公就是明朝最有名氣的山人陳繼儒,繼儒字中亭,號眉公。生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僅僅為一次科考錄遺,還不到而立之年,便棄去青襟,決絕功名,要去作一個社會的另類,這不常見的行為,非同一般的舉措,是需要特別的決心,非常的勇氣的。陳繼儒是有點經(jīng)營頭腦,在晚明江南繁榮的出版業(yè)那里,他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業(yè)信息,編暢銷書,便成了他一個賺錢的門路。陳繼儒還有一個謀生手段,則是坐館授徒。到此,我突然想起了高考,幾年年前自己也親身經(jīng)歷了一番,三年的時間全都押在了短短的兩天。作個不是很恰當(dāng)?shù)谋扔鳎呖吉q如一場賭局,總會有人輸有人贏,可能有人會說贏的人都是靠勤奮換來的,這我不否定,可我想問在 這場賭局里輸?shù)娜司蜎]有勤奮的人嗎?在這里我不再細說,只想說天道不一定酬勤,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對的地方。就像陳繼儒那樣,或許讀書這條路對有些人真的不合適,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把它作為唯一的標(biāo)準(zhǔn),否定了一批人的存在。所以我說的這些話,是說給老師、學(xué)生、家長,當(dāng)然還有我們這個社會,我們已經(jīng)不是生活在明清時期,讀書而仕不是這個社會的唯一出路。在幾百年前,陳繼儒都可以想明白這個道理,我想現(xiàn)在的人也應(yīng)該是可以理解的。
最近幾年,“國學(xué)”悄然興起,有易中天的《品三國》,有于丹的《莊子心得》,還有紀(jì)連海的《明清三大臣評傳》,所以說到國學(xué),就不得不講出江南文化。在江南文化中,學(xué)人們午后飛揚的激情與思緒,開拓出國學(xué)的新空間,說起周郭頤,大家都會知道他寫的《愛蓮說》。“咦,菊之愛,陶后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作者最后感慨:真隱者少,有德者鮮,而趨炎附熱、鉆營富貴者眾多。同樣生活在宋朝,兩宋理學(xué)的集大成者朱熹,在“鵝湖之會”上與陸九淵持論相立。紛紛秋雨葉,千里舊驛道,兩位哲人江南有約,好一個文人,好一個善于帶兵打仗的大丈夫,說到這樣文武兼?zhèn)涞娜,那王陽明便是其一。王陽明青年時代有“五溺”,溺于任俠,騎射,辭章,神仙,佛氏?梢哉f是一個全能的人?赡芎芏嗳说谝淮谓佑|王陽明實在高中的政治哲學(xué)課上,猶記得當(dāng)年政治老師談到這個世界是客觀的,不隨人的意識而改變,而且還舉出了王陽明的“心”學(xué),幾句反駁之詞,便使全班同學(xué)大笑王陽明之愚昧。當(dāng)時我也是如此的笑了,可在我讀過王陽明傳后,我為自己當(dāng)年的笑感到慚愧。老師在教學(xué)時為了讓同學(xué)記得清晰,所以把事物分成了兩個極端的對立面。然而事實并不如此,王陽明當(dāng)時提出物隨心動,是他個人體會,或許是某種精神上的超越。
一轉(zhuǎn)眼,我們與其相去幾百年了,社會實在不斷進步,人的認(rèn)識也是如此,F(xiàn)在人故然很有能耐,可這一切都絕不能允許我們?nèi)コ靶湃。如今的社會很是浮躁,我們永遠無法回到古人的那份江南文化精神之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892785.html

相關(guān)閱讀:讀書筆記大全-賣火柴的小女孩讀書筆記
《奶奶的大愛》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范本
《創(chuàng)業(yè)維艱》讀書筆記:一本引領(lǐng)我審視檢討過去的得失的書
《紅與黑》讀書筆記之偽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