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周圍人們的反應吧。托馬斯爵士一向認為郎財女貌是最合適的婚姻,他自己的婚姻便是如此。他對芬妮的選擇大為惱火。如果享利向他的女兒求婚,他會毫不猶豫地同意女兒嫁給他,更何況是寄養(yǎng)在家里的甥女。于是他對芬妮施加壓力,指責她任性、自私,甚至忘恩負義。他要她冷?,好好反省。美麗、懶散的伯特倫姨媽對此事的態(tài)度倒比較淡定。她說:‘噢,我們一直都是一個美麗的家族’。她認為女人只要擁有美貌,大好前程是會不請自來的,她自己便是很好的例子。刻薄、自私的諾里斯姨媽就沒這么淡定了。她感到氣憤與失落:這小妮子怎么這么走運,居然有白馬王子向她求婚?她長得美?不,她一點都不漂亮。要是沒我的提攜,她至今都還在貧民窟呢,F(xiàn)在她居然混得比我還好,叫我情以何堪。
這就是奧斯汀作品的藝術魅力,她的作品像一面心靈的鏡子,總能映射出種種不同的靈魂。她善于把求婚這出戲設計成各種價值觀、道德觀、人性優(yōu)缺點展示的大舞臺,讓讀者自己從中各取所需。相信不少人會為享利扼腕嘆息;也會有人對芬妮的堅守表示贊許。出身卑微的芬妮能遇到享利的求婚,在那樣的社會里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由此我想到了《傲慢與偏見》里的伊麗莎白拒絕達西。同樣地位懸殊的求婚,同樣拒絕。不同的是伊麗莎白最終還是嫁給了達西,愛情財富雙豐收,而芬妮最終選擇了愛情放棄了財富。芬妮的選擇徹底顛覆了那個社會的普世價值觀,也讓芬妮這個藝術形象顯得孤傲而不親民。這也許是這部作品不是很紅的原因之一。想起前段時間流行的一句關于愛情的話: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歡笑。奧斯汀的作品里從不缺乏坐在寶馬車里哭泣的女人,她們的生活是令人嘆息的。像芬妮這樣坐在自行車上歡笑的女人很少,但是她就像璀璨星河里的一顆小星星,發(fā)著微弱的光,很不起眼。但是她的微光卻總能照亮人性中的至真至善至美。這微光引領著我們尋找生命的意義,不被這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洪流淹沒。二百多年過去了,細想一下發(fā)現(xiàn)人性發(fā)展與人類文明發(fā)展相比簡直太慢了。在文明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們還在為幾百年前就在困擾我們的價值觀爭論不休。如此看來,讀簡.奧斯汀還是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928085.html
相關閱讀:《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與感悟
《天分》讀書筆記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600字精選
《對生活的渴求??梵高傳》讀書筆記
《波利安娜》讀書筆記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