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倫尼在他邏輯學的作品中,談到人類認知的三個部分:客觀存在、觀念與語言。前者是萬物的實體,觀念是個體對存在的理解,語言是我們對萬事萬物理解之后的表達。所以人對事物的認知不只是一個單一的接受過程,通過說或寫這個把接受的觀念換化為個體表達的觀念,同樣尤為重要,或者說更為重要。
閱讀作為一種認知方式,我們往往執(zhí)著前者而忽略后者。在沒有語言轉述這個階段的認知里,前者往往也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被遺忘。由此可見我們在閱讀完一本書后,向別人講述你的理解或寫下點什么,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前不久閱讀了美國哲學家威廉·佩珀雷爾·蒙塔古的《認識的途徑》,這是一本很少被人關注的作品。作者通過對人類不同的認知方式的解讀,分析優(yōu)劣,然后重新組合,尋找出更優(yōu)方式。在這本書里,不管作者的結論有多大實用性,僅只他對單一的認知方式的分析就足夠精彩。他在談到權威主義時提到的某些觀點是很值得關注的。時代的發(fā)展,閱歷的積累,后者對事物的理解是必然會超越前者的。所以權威者的觀點是無法被全部繼承下來的。包括耶穌基督、佛陀,穆罕默德之類的人類智者。權威者僅限于他精通的領域,在此之外,他的觀點很有可能會低于常識性。在讀到這段話時,常常會想到當下的很多公眾人物,他們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發(fā)表著某些可以被稱為謬論的觀點,而這些觀點又被大眾盲目的迎合與認可,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老子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權威主義者,中國人對老子思想的認可可以說是偏執(zhí)的,F(xiàn)代人在重新閱讀老子的文字時,我覺得威廉·佩珀雷爾·蒙塔古關于權威主義者的兩條觀點,都可資參考。
《老子集》是2013年出版的“中國古典數(shù)字叢書”中最早出版的一種,平裝,小16開本,文字繁體豎排,排版疏朗,看著非常舒適,紙張也好,只是微硬,算是小有瑕疵。全書白文無注無解,輯歷代異文及出土帛書附于書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談萬物之理,無以名之,強之曰“道”,可見道作為一個名詞,并不能完全表達老子的思想。后人如果再要強行去解釋“道”,讀書筆記www.i1766.com就背離的更遠了。老子釋“道”釋“名”,都以其“非恒?纱妗睘楸磉_的核心觀點。
萬物由無而始,由有而生。老子解釋了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個解釋是自然法則的根源。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舊時讀此句,常以為斷句有誤,應該作“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比欢鐾敛瘯稀坝弊趾笥小耙病弊,可見無錯。然而“欲”字于此處,實不可解,就談論有無來講,欲字似為多余。
老子論有無,以可見者,當察其形質,不可見者,當思其義理,這是一個理解事物的認知方式。有無同源而異名,這個說法很抽象,表面看是成立了的,但細思下,有無不同于美丑,并不能做為事物二元對立的思辨方式。所以老子此處談到的有無,是對這一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钡纳钊胗懻,而不能做為單獨對“有”“無”概念性的討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dushubiji/958760.html
相關閱讀:讀書筆記大全-《被拆掉兩次得亭子》
2011年教師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之某些電影站指數(shù)為何能過萬?
《于丹趣品人生》讀書筆記2000字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350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