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2019-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階段聯(lián)考生物試題
1.下列各項中可以導致基因重組現(xiàn)象發(fā)生的是
A.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 B.等位基因彼此分離
C.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 D.姐妹染色單體分離
2.反興奮劑工作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取得了寶貴的經(jīng)驗。其中基因興奮劑的工作耗費了大量精力,基因興奮劑是注入運動員體內(nèi)新的基因,以提高運動員的成績,從變異角度分析此方式屬于
A.基因突變 B.基因貴組 C.細胞癌變 D.染色體變異
3.下列關于人類遺傳病的檢測和預防的敘述,正確的是
A.患苯丙酮尿癥的婦女與正常男性生育的后代適宜選擇生女孩
B.羊水檢測是產(chǎn)前診斷的唯一手段
C.產(chǎn)前診斷能有效地檢測胎兒是否患有遺傳病或先天性疾病
D.遺專咨詢的第一步就是分析確定遺傳病的傳遞方式
4.依據(jù)中心法則,若原核生物中的DNA編碼序列發(fā)生變化后,相應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不變,則該DNA序列的變化是
A.DNA分子發(fā)生斷裂 B.DNA分子發(fā)生多個堿基增加
C.DNA分子發(fā)生堿基替換 D.DNA分子發(fā)生多個堿基缺失
5.如圖是某二倍體動物細胞分裂示意圖,其中字母表示基因。據(jù)圖判斷
A.此細胞含有6個染色單體,8個DNA分子
B.此動物體細胞基因型一定是AaBbCcDd
C.此細胞發(fā)生的一定是顯性突變
D.此細胞既發(fā)生了基因突變又發(fā)生了基因重組
6.甲、乙、丙是果蠅的3類正常細胞,其染色單體數(shù)分別為0、8、1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中可能有四個染色體組 B.乙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體
C.丙中不可能發(fā)生基因重組 D.三類細胞都處于細胞周期中
7.對于低溫誘導洋蔥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的實驗,不正確的描述是
A.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最多
B.在顯微鏡視野內(nèi)可以觀察到二倍體細胞和四倍體細胞
C.高倍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細胞從二倍體變?yōu)樗谋扼w的過程
D.在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方面,低溫與秋水仙素誘導的原理相似
8.下列關于人類貓叫綜合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該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體片段缺失造成的 B.該病是山于特定染色體的數(shù)目增加造成的
C.該病是由于染色體組數(shù)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該病是由于染色體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9.下列是對a〜h所示的細胞圖中各含有幾個染色體組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中含存一個染色體組的是圖h
B.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是圖e、g
C.細胞中含有三個染色體組的是圖a、b
D.細胞中含有四個染色體組的是圖c、f
10.關于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變異的利與害是由其生存環(huán)境決定的
B.基因突變必須在一定的外界環(huán)境條件作用下才能發(fā)生
C.兩條染色體相互交換片段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
D.基因重組是指受精時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
11.某植物的一個體細胞如下圖所示,該植株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yǎng)后,共獲得n株幼苗,其中基因型為aabbcc的個體有
A.n/4 株 B.n/8 株 C.n/16 株 D.0 株
12.下列屬于染色體變異的是
①花藥離體培養(yǎng)后長成的植株 ②染色體上DNA堿基對的增添、缺失 ③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
④四分體中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相應部位的交叉互
⑤21三體綜合征患者細胞中的第21號染色體有3條
A.①④⑤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⑤
13.下圖是某單基因遺傳病的系譜圖,其中Ⅱ6不攜帶該遺傳病的致病基因,Ⅲ7與Ⅲ8為同卵雙生,Ⅲ10與
Ⅲ11為異卵雙生。則
A.該病的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顯性或X染色體益性
B.系譜中患病的個體Ⅰ2、Ⅱ5、Ⅲ9、Ⅲ10都是雜合子
C.若Ⅲ11也是女孩,則其患病的概率為1/3
D.Ⅲ9的致病基因是由Ⅰ1通過Ⅱ5傳遞的
14.已知家雞的無尾(A)對有尾(a)是顯性。現(xiàn)用有腐雞(甲群體)自交產(chǎn)生的受精卵來孵小雞,在孵化早期向受精卵內(nèi)注射微量胰島素,孵化出的小雞就表現(xiàn)出無尾性狀(乙群體)。為研究胰島素在小雞孵化過程中是否引起基因突變,可行性方案是
A.甲群體×甲群體,孵化早期不向受精卵內(nèi)注射胰島素
B.乙群體×乙群體,孵化早期向受精卵?注射胰島素
C.甲群體×乙群體,孵化早期向受精卵內(nèi)注射胰島素
D.甲群體×乙群體,孵化早期不向受精卵內(nèi)注射胰島素
15.花藥離體培養(yǎng)成煙草新品種:用抗倒伏易染銹病的小麥與易例伏抗銹病的小麥為親本培育成抗倒伏抗銹病的小麥品種;培育無子西瓜;用60Co輻射稻種,培育成成熟期提早、蛋白質含量高的品種, 以上育種方式依次分別是
①誘變育種 ②雜交育種 ③單倍體育種 ④多倍體育種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16.用純種的高稈(DD)抗銹病(TT)小麥與矮稈(dd)易染銹。╰t)小麥培育矮稈抗銹病小麥新品種的方法如下,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高稈抗銹病×矮稈易染銹病→Fl雄配子幼苗選出符合生產(chǎn)要求的品種
A.此育種方法可以獲得具有新性狀的植株
B.符合生產(chǎn)要求的品種基因型為dT
C.通過④過程處理后,得到的植株是可育的,而且能穩(wěn)定遺傳
D.如果F1自交,那么F2矮稈抗銹病的植株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占1/16
17.下圖中甲、乙表示水稻的兩個品種,A、a和B、b表示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兩對等位基因,
①〜⑦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種的過程,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①→②過程簡便,但培育周期長
B.①和⑦的變異都發(fā)生于有絲分裂間期
C.③過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藥離體培養(yǎng)
D.③→⑥過程與⑦過程的育種原理相同
18.下列哪個過程從根本上為自然選擇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A.DNA→DNA B.DNA→RNA C. mRNA→蛋白質 D.氨基酸→蛋白質
19.下列各項中符合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觀點的是
A.生物進化的方向由變異決定,實質是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
B.共同進化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C.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變
D.生物進化和繁殖的基本單位是個體
20.下列各項中符合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觀點的是
A.綿羊和山羊之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 B.東北虎和華南虎經(jīng)過生殖隔離形成兩個亞種
C.罵和驢交配產(chǎn)生騾以完成物種向基因交流 D.二倍體西瓜和四倍體西瓜屬于同一物種
21.下列有關種群和物種的敘述,正確的是
A.物種基因庫的基因一般不如種群基因庫的基因豐富
B.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塞本單位,物種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
C.種群的基因頻率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發(fā)展,物種的基因頻率往往保持不變
D.同一種群個體間可以相互交配產(chǎn)生后代,同一物種個體間也能相互交配產(chǎn)生后代
22.如圖表示長期使用一種農(nóng)藥后,害蟲種群密度的變化情況。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A點種群中存在很多變異類型,這是選擇的原始材料
B.A→B的變比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xiàn)的
C.B→C是逐代積累加強的結果
D.農(nóng)藥對害蟲的抗藥性變異的定向選擇,使害蟲產(chǎn)生了抗藥性
23.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進化而來的,以下敘述不正確的是
A.普通野生稻在進化過程中喪失了部分遺傳多樣性
B.普通野生稻的遺傳變異決定了普通栽培稻的進化方向
C.落粒性突變對普通野生稻有利,對普通栽培稻也有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蟲基因,是水稻育種的有用資源
24.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一種蜣螂(俗稱屎殼郎)提高了“生活品味”,不僅吃糞便,還取食包括蜈蚣在內(nèi)的千足蟲。與普通蜣?相比其部分結構也發(fā)生變化;頭部較窄而長,便于進食千足蟲內(nèi)臟,后腿較卷曲,便于捕獵千足蟲。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該蜣螂進化成為新物種
B.與普通蜣螂相比,該蜣螂種群的某些基因頻率發(fā)生了改變
C.頭部和后腿結構發(fā)生變化的蜣螂類型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該蜣螂與普通蜣螂之間不一定產(chǎn)生了生殖隔離
25.生物物種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是國民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資源。下列物種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不同種群的生物不屬于同一個物種
B.能相互交配且產(chǎn)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是一個物種
C.地理隔離是形成新物種的必要條件
D.同一個物種的個體之間的性狀是相同的
26.某經(jīng)常大風的海島上生活著一群昆蟲,經(jīng)調查翅的長度和個體數(shù)的關系如下圖中曲線(縱坐標為翅的長度,橫坐標為個體數(shù)量)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昆蟲的性狀分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B.上述現(xiàn)象說明自然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爭中,生物和無機環(huán)境之間進行相互選擇
D.自然選擇對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起著至關重要的
27.圖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選擇對種群的三種作用類型,其中最易產(chǎn)生新物種的是
A.甲 B.乙 C.丙 D.甲、乙
28.利用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推測可知,某物種形成所需經(jīng)歷的階段有
①突變和基因重組為其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②具有變異的個體經(jīng)過自然選擇,種群的基因頻率向著有利于該物種生存的方向變化;
③具有變異的個別個體經(jīng)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得到保留;
④產(chǎn)生了生殖隔離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9.下列關于生物進化實例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A.英國曼徹斯特地區(qū)在不同時期兩種體色的樺尺蠖的數(shù)量變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B.在正常情況下很難生存的某海島殘翅和無翅突變昆蟲類型,卻能適應大風環(huán)境,說明突變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絕對的,往往取決于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
C.獅(2N= 38)與虎(2N=38)交配產(chǎn)生的獅虎獸,多只可以構成一個種群
D.昆蟲保護色越來越逼真,它們天敵的視覺也越來越發(fā)達,結果雙方都沒有取得明顯的優(yōu)勢,這說明雙方相互選擇共同進化
30.如圖是有關遺傳和生物進化原理的概念圖,結合此圖,分析以下結論錯誤的是
A.圖中①是自然選擇,②是種群基因頻率,③是生殖隔離
B.突變和基因重組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它只是為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C.地理隔離示一定產(chǎn)生③,而種群基因庫間的差異是產(chǎn)生③的根本原因
D.某個生物個體體細胞產(chǎn)生基因突變,也必然會影響②的改變
31.(14分)玉米是雌雄同株異花植物,它的非糯性基因R和糯性基因r位于6號染色體上,籽粒黃色基因T與白色基因t位于9號染色體上,已知含異常9號染色體的花粉不能參與受精作用,F(xiàn)有植株A,其細胞中9號染色體如圖所示,其他同源染色體都正常。請回答下列問題。
(1)植株A的變異類型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 ,從基因數(shù)量變化來看,這種變化與基因突變的區(qū)別是 。
(2)若植株A為雜合黃色籽粒,為確定植株A的T基因是位于正常染色體還是異常染色體上,可以通過遺傳實驗來判斷。請用遺傳圖解表示實驗過程,并加以必要的文字說明。(用T或t表示基因位于正常染色體上,用T-或t-表示基因位于異常染色體上)
(3)玉米的是否糯性和籽粒顏色兩對性狀的遺傳遵循 定律,根據(jù)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基因的行為和染色體的行為具有一致性,科學家提出了遺傳的染色體(細胞核內(nèi)的染色體可能是基因載體)學說,現(xiàn)確定植株A基因型為T-tRr,則其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可育雄配子的類型及比例為 。
(4)另取基因型為ttRR和TTrr的親本雜交得到F1,F(xiàn)1自交產(chǎn)生F2。選取F2中非糯性白籽粒植株,隨機交配,則后代的表現(xiàn)型及其比例為 。
32.(6分)某高山植物開紅花,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株開白花的。
(1)請設計實驗來探究這株植物的白花性狀是受環(huán)境影響還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①實驗步驟:
第一步:取該株植物莖尖利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獲得試管苗。
第二步: ,觀察并記錄結果。
②預測結果及結論:若仍開白花,則 。
(2)對該種植物進行了培養(yǎng)并記錄如下表,回答問題:
海拔 溫度 突變率(每一百萬個體中)
5 000m 19℃ 0.23
5 000m 25℃ 0.63
3 000m 19℃ 0.21
3 000m 25℃ 0.62
1 000m 19℃ 0.22
1 000m 25℃ 0.63
①實驗中共涉及哪些自變量?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
②在相同海拔,25℃時的突變率大于19℃時的突變率。從植物體本身來說,最可能是與其體內(nèi)的 (物質)有關。
③為了探究在海拔為3 000 m,25℃時該植物的突變率是否最高,你認為應如何進行實驗?(請寫出簡要步驟)
。
33.(8分)如圖表示某動物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從細胞①到細胞②是由于發(fā)生了 而形成的,經(jīng)過Ⅱ、Ⅲ后形成的4種子細胞中,
屬于變異后特有的子細胞的是 。
(2)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三倍體香蕉這種變異屬于 ,人們用什么技術能將這種變異
遺傳給子代? 。
34.(6分)小麥是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改善小麥的遺傳性狀是科學工作者不斷努力的目標,下圖是遺傳育種的一些途徑。
(1)以矮稈易感。╠drr)和高稈抗。―DRR)小麥為親本進行雜交,培育矮桿抗病小麥品種過程中,F(xiàn)1自交產(chǎn)生F2,其中矮稈抗病植株的比例是 ,選F2矮稈抗病植株連續(xù)自交、篩選,直至 。
(2)如想在較短時間內(nèi)獲得上述新品種小麥,可選圖中 (填字母)途徑所用的方法。其中的F環(huán)節(jié)是 。
(3)小麥與玉米雜交,受精卵發(fā)育初期出現(xiàn)玉米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時全部?失的現(xiàn)象,將種子中的胚取出進行組織培養(yǎng),得到的是小麥 植株。
(4)圖中的遺傳育種途徑, (填字母)所表示的方法具有典型的不定向性。
35.(6分)寄生在某種鳥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會造成鳥的羽毛失去光澤和尾羽殘缺不全,影響雄鳥的求偶繁殖。
(1)若該種群中對羽虱具有抵抗力的個體AA和Aa分別占20%和40%,則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 。
(2)請預測以后基因頻率的變化規(guī)律,將該變化在下邊的坐標中以曲線的形式表示出來。(標明基因,繪出大致趨勢即可)。
(3)研究者認為雄鳥能否吸引雌鳥到它的領土筑巢,與雄鳥尾羽長短有關,為了驗證這個觀點,做如下實驗,結果如圖所示。
①若干只尾羽長度相似且生長狀況一致的雄鳥均分成A、B、C三組,將 組雄鳥的尾短,把剪下來的尾羽用黏合劑黏在 組雄鳥的尾羽上。對 組雄鳥的尾羽不做處理,作為對照。給三組雄鳥帶上標志后放歸野外進行觀察。
②驗結論: 。
2019-2018年瑞昌二中高二第一次段考
生物試卷答案
1—5CBCCD 6—10ACACA 11—15DDADD 16—20CBABA 21—25DDBAB 26—30BCCCD
31.(14分除說明外每空2分)
(1)缺失, 缺失會使染色體上的基因丟失(或減少),基因突變發(fā)生后染色體上基因數(shù)目不變
(2分)
若F1全為黃色,說明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體上。(1分)
若F1黃色:白色=1:1,說明T基因位于異常染色體上。(1分) 也可用測交實驗,以植株A為父本,以白色植株為母本進行雜交。
若F1全為黃色,說明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體上。
若F1全為白色,說明T基因位于異常染色體上。
(3)自由組合, tR:tr=1:1
(4)非糯性白籽粒:糯性白籽粒=8:1
32.(6分,除說明外每空1分)
(1)①在相同培養(yǎng)環(huán)境且適宜條件下培養(yǎng) ②白花性狀的出現(xiàn)為基因突變的結果
(2)①海拔、溫度兩個自變量。通過比較實驗結果所得數(shù)據(jù)說明植株的突變與培養(yǎng)溫度有關,與所選海拔關系不大 ②酶
③將植株分成相等數(shù)量的幾組,在海拔3 000 m,分別在25℃左右具有一定的溫度梯度(如21℃、 22 ℃、23℃、24℃、26℃、27℃、28℃、29℃)的條件下培養(yǎng),記錄突變率
33.(8分,?空2分)
(1)易位(或染色體結構變異),⑤⑥⑦
(2)染色體變異,植物組織培養(yǎng)
34.(6分,每空2分)
(1)3/16 不再發(fā)生性狀分離
(2)E、F、G 花藥離體培養(yǎng)
(3)單倍體
(4)A、B
35.(6 分,每空2分)
(1)60%
(2)
(3)①A C B ②長尾羽的雄鳥更能吸引雌鳥到它的領土筑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1202645.html
相關閱讀:安徽省安慶市五校聯(lián)盟2019-2019學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