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為高中語文學習而苦惱嗎?別擔心,看了“高二語文學習:高二語文必修三竇娥冤”以后你會有很大的收獲:
高二語文學習:高二語文必修三竇娥冤
(一)古代戲曲的特點
1.始于離者,終于和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
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xiàn)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
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臺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2.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
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xiàn)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jié)。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離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國戲曲的表現(xiàn)生活,運用了一種“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如中國畫之寫意山水,用縱橫的筆勢去體現(xiàn)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戲曲舞臺上才有了紅臉的關羽,白臉的曹操;有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有了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
4.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
中國戲曲作為一種舞臺藝術,需要面對一個舞臺之狹小與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戲曲并沒有像話劇那樣用“三一律”的原則對生活進行擠壓以便于表現(xiàn)。而是運用虛擬的手段,制造彈性的時空,又借助于演員生動的表演和觀眾的想象與理解,來完成對闊大天地的描畫。所以,戲曲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曠的舞臺上馭馬行舟。
(二)關漢卿
關漢卿,號已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xiàn)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墻頭馬上》,鄭光祖《倩女離魂》。
元代人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說自己精音律,會吟詩,能吹蕭彈琴,歌唱舞蹈,也會下棋射獵,多才多藝。
元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關漢卿不滿社會現(xiàn)實,不僅寫作劇本,有時還登臺演唱,借雜劇來揭露黑暗現(xiàn)實,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他一生創(chuàng)作雜劇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現(xiàn)僅存15部。《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元雜劇
元雜劇,也叫北曲雜劇,這是為了與南曲戲文相區(qū)別而有的名稱。
元雜劇使用的曲調全為北曲,北曲各宮調的聲情雖與南戲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變宮、變徵兩個半音,故從總的音樂風格來說,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
與南南曲相比,北曲用韻較嚴,每套曲只押一韻,中間不換韻,而且韻腳密,幾乎每句都押韻。
元雜劇的結構:一本雜劇一般分為四折,或加“楔子”。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來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戲,相當于開場戲;在折與折之間的楔子,則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相當于過場戲。楔子與折的區(qū)別,楔子只用一兩支曲調,不必如折那樣,必用一套曲調。一折不等于現(xiàn)代戲劇的一場,而是以唱完一套曲子為標準。也就是說,一本雜劇要唱完四套曲子,而且只能由主角一人唱曲,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稱為“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腳色只能念白。
“套曲”是與“只曲”相對而言的,把許多“只曲”(至少三只,多的可達二十只左右)連綴起來成為“套曲”。這種連綴有兩個條件:一是“只曲”的次序,什么曲牌在前、什么曲牌在后,基本固定;二是“套曲”中的“只曲”彼此屬于同一“宮調”里的曲牌。用四套曲子以上的雜劇極少見的。偶爾有的題材,作者認為寫一本四折不能容納和完成主題思想,就以多本的形式解決。如王實甫的《西廂記》用了五本二十一折。
戲劇語言包括科介、賓白和曲詞?平槭莿”局嘘P于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的舞臺提示。賓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數韻語,分對白、獨白、旁白、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
同時還需要了解和會分析竇娥冤的人數形象:
勤勞善良,孝順賢惠,飽受封建壓迫與摧殘,充滿反抗精神,敢于與惡勢力斗爭的勞動婦女形象。
通過閱讀“高二語文學習:高二語文必修三竇娥冤”這篇文章,小編相信大家對高中語文的學習又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希望大家學習輕松愉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120695.html
相關閱讀: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第五單元